阅读历史 |

第230章 (21)(1 / 2)

加入书签

上海新天地暑期人气旺 港企“掌门人”讲述缘起故事

中新网上海8月17日电(范宇斌 张星)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上海新天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city walk(城市漫步)。这里中西文化融合,海派风情浓郁,可谓是一道靓丽的“申城风景线”。

因旧城改造而诞生的上海新天地,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给其它城市提供了旧城改造的范例。近日,上海市荣誉市民、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受访时讲述上海新天地的缘起故事。

使命与机缘相遇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民居住条件局促,中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仅约6.6平方米。为解决民众的痛点难点问题,上海启动实施旧城改造计划。

太平桥是上海最早纳入旧城改造的地块之一,因其地处市区的中心位置,且区域内又有中共一大会址而备受瞩目。罗康瑞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伴随改革开放,当时许多港企进入内地投资,上海是他们的首选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罗康瑞就曾到内地考察,并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进行商务合作,彼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94年,我们在淮海中路黄陂南路上投资开发了瑞安广场,社会反响与经济效益都不错。太平桥地块恰好就在附近,当地政府打算开发此地块,邀请我提供咨询意见。”罗康瑞说。

罗康瑞深谙房地产开发和企业管理,熟悉商界和建筑界,又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最终,他的规划方案在众多方案之中脱颖而出。

历史与未来共生

“太平桥地块设计要求尽量维持原貌。”据罗康瑞回忆,大片石库门建筑如何处理,成为当时一大现实问题。

如果按照当时通行的做法,石库门建筑无外乎“拆、改、留”三种方式。从施工成本来说,一拆了之是最容易的。但是罗康瑞认为,石库门承载着上海城市的历史,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彰显海派文化特色,一拆了之是最可惜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