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09章 七零年代,这个村花有点甜52(1 / 2)

加入书签

夫妻俩早就说好了,要入股到杨家还没开起来的家具店里。

这年头,入股的说法其实是很新潮的,但杨家人却都不约而同的接受了这个说法,甚至对未来充满了干劲。

如果不是褚行知跟穗穗结婚,让杨家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或许杨家人最后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着原本的日子。

可已经有了眼界的杨家人,甚至是杨家村的人,都不再以前那样甘心就此埋没在这片土地里。

从穗穗他们回到杨家村,到一家人在曲春县的县城里租下房子开家具店,仅仅用了七天的时间。

租下来的门面是城里的红砖大瓦房,每个月要足足20块钱的租金,虽然位置没有那么靠近市中心,但好在后面还有个一个很大的院子,还可以在里面打家具。

而房子也是两层的,二层还可以住人。

在年前,褚行知带着杨国正把家具店的手续都给跑了下来,家具店正式定名为“顺发家具店”。

杨木匠从去年听了穗穗的建议后,就开始没事在家带着三个儿子做些精致点的家具,村里没人要,那他们就把家具存在红砖大瓦房里。

现在真的在县里开了家具店了,杨家人直接跟村里借了拖拉机,将这些家具捆好了,直接拉到了县里的家具店去。

这样,家具店里就有了摆设。

之后开业做生意的事情,穗穗跟褚行知就没再管了。

“顺发家具店”在最开始营业的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因为是县里头一家弄的这么齐整的家具店,所以倒是有不少人来看热闹。

但看的多买的少,最后也只是把之前库存的家具给卖出去了。

但,就是这样,赚的钱也已经比他们一家人在杨家村埋在黄土地里赚两年的工分还要多的多。

这还是去掉了给人家房东的房租剩下来的钱。

杨老爹跟三个儿子看着手中数了半天的钱,足足有两百多块钱,眼泪都快要出来了。

当然,他们在县城做生意,木料也是从木材公司购进的,只是现在他们店的规模也只能单买,当然不如批发价便宜。

但一家人看到了这么多的回头钱,人就开始更有干劲了。

杨老爹跟穗穗的三个哥哥开始死命的琢磨着家具的花色跟样式,甚至还开始打造了一些小柜子小箱子还有带着镜子的梳妆台之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打造起来不难,卖的也不贵,店里直接薄利多销,反而在第三个月的时候,把店铺的名声在县里给打响了。

之后又是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顺发家具店终于也在城里站稳了脚跟。

杨家人之前租的店面,楼上也不过只有一间房能住人,其他地方人家房东都用着呢。所以只有杨木匠跟三个儿子每天在县里待着。

但一家人总要凑个齐齐整整才好,半年后,赚了钱的杨家人又在褚行知的电报规劝下,把所有的钱凑出来,在城里买下了一个门面更大一些的门头。

依旧是小两层,只不过不管是门面还是楼上的房间都要更开阔一些,后面还有个大院子。

这一下子就花了整整两千块钱。对于杨家来说绝对是一笔不敢想象的巨款了。

全家人都搬到了城里住,大嫂二嫂三嫂轮流在店里值守,不当班的就开始跟婆婆看着家里的小不点们。

等穗穗趁着寒假再跟褚行知回去的时候,手里直接被家里人给塞了一千块钱,这是她入股一年赚到的钱。

而这钱,是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里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只是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靠着这木匠活,居然就在这城里有了出路。

而且穗穗经常会来信,会将在报纸上甚至是其他地方看到的各种家具样式或剪下来,或者画下来给家里人看,让他们家具店的家具也紧跟着b市的潮流来。

顺发家具店也因为样子新鲜,价格划算,在曲春县有了名号。甚至还有了顺口溜“买家具去顺发”的说法。

穗穗这次回来,倒是听二嫂提了几句村里的八卦。

现在已经是79年底了,留在村里的知青也已经陆续的回城了,让人聊的话题就自然多了许多。

只是穗穗知道的依旧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明兰之前嫁的丈夫,那个只会念酸诗的,据说上半年就回城了,孩子没有带走。

不过明兰倒是个肯吃苦的,直接带着孩子来县里从给人打工端盘子到前几个月开始在学校门口摆摊卖盒饭,听说因为价格不贵,又好吃,生意还挺火的。

穗穗听到这里,莫名的松了口气。

而邱宏伟知青依旧没走,只不过两口子也没留在村里,也开始到县里来做生意了。

两个人在村里收了山货到县里来卖,算是村里早发家的人之一了。

临行前,穗穗还拉着褚行知的手去学校附近偷偷的看了眼明兰。

现在已经放了寒假,不过明兰早就没有再摆摊了,而是在学校附近租了间小店面卖盒饭。

“我的乖姑娘......”

褚行知知道穗穗是不放心,手轻轻的拍了拍她的肩膀喟叹道。

那一年,高考成绩出来,他们离开杨家村之前,他的乖穗穗曾偷偷的去了那个现在在学校门口卖盒饭的女人家,在她家门缝里塞了信跟钱......

像个可爱的小傻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