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2章 抽签式选官(2 / 2)

加入书签

许尚正式提出了吏部,不过他却没有一次性废除属臣制度,以及内部举荐啥的。

不过他却加了几个流程。

德行察举,简议评定,随即抽签。

说白了。

以关中的情况,科举制根本落实不了。

像基层一些的办事官吏,也就是浊官,用九品科举制进行筛选,绝对是非常合适的。

可关中庙堂有派系之间的盘根错杂……

而德行察举,简议评定,这个流程倒是可以走一下,不能再由哪一个派系一把手,说谁上位,谁就能上位。

或许有人就会说了。

为何最后还要随机抽签……

抽签代表了公平。

前两个流程,都涉及到了人为评选。

有人就会有后门。

唯独皇帝亲自监督的官位抽签。

吾皇等于天命,此乃天命钦定,抽到了,才能算是你的官位。

比如后世阿三国的服兵役抽签,原因为何……无外乎公平二字。

管你是谁。

抽到啥,就是啥。

不然的话,任何规则都没有用。

就像官吏……后世有制,吏为三年可得一份考核,三份考核上佳者,吏便能够上报选官。

但有人就是有门路,花高价就能直接买到三份考评,一下子就省去了九年的时间。

你能怎么办?

无解。

有规则,就会有后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嘛。

相比之下,抽签最起码要公平非常多。

尽管有人会觉得,抽签没办法让能臣志士去到合适的官位上。

但考验【才识】的制度,就能够保证有志之士,全都在合适的官位一展所学?

不可能的。

官场的等级越高,才识的比重就会越低……除非乱世,那确实又是另一套评选标准了。

另外。

如若有外力干涉抽签,皇帝只会更加便利……

假设皇帝看重哪个人,想要专门让其抽中官位,稍微吩咐下去即可。

这也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方式。

即:许尚真正想要的,依旧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皇帝于官吏任用方面的选择权。

同时,吏部的评选流程,考核关中高官任用只在其次。

最重要的还是在五座陵邑造好以后,百万中原士卿阶层搬迁进关中,并根据九品科举制进行擢选,尔后由吏部评议、抽签等等。

你抽到燕地,就去燕地任职。

抽到魏地,就去魏地任职。

再怎么走后门,公选抽签的情况下,谁也不能保证你一定可以分到齐楚之地的好地方。

这么一来。

也就有了较为公平且完备的选官流程。

否则。

陵邑士卿子弟就算倾家荡产,恐怕才能获得关中文武勋贵一份【好地方】的肥差举荐,此乃不可持续的压榨,很容易过头。

许尚需要通过吏部控制一下,陵邑士卿子弟用钱财交换政治资源的难易程度。

这样对于帝国的维稳也是有好处的。

不然陵邑士卿子弟被压榨过狠的话,最后遭殃的还是中原底层黔首。

上方的朝廷潜规则,决定了下层的民生艰苦。

此乃亘古不变之通理。

后续。

嬴政自然也是同意了设立吏部的主意。

许尚也对官位抽签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开解。

目的是为了陵邑士卿子弟未来的摇号定职……就像摇房号、摇车牌……

区别在于。

车牌什么的还能私下交易。

大秦的官职肯定摇到谁就是谁,让你去燕地最边远处,那这便是你的命数,找谁都是没用的。

就这样。

内外朝制度的朝堂官职改革,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九卿少府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右相王绾被提前劝退,少府失去了原有的靠山,副相冯去疾不可能因为一个前任保举之人,就跟皇帝打擂台。

更重要的是……

皇帝答应将作工部的尚书一把手,由冯去疾举荐专人担任。

这显然是冯去疾想要得到的。

什么官位,什么名头。

核心本质都是手底下得有人。

你手下没人。

就算位列三公,也照样事事难办。

因此。

冯去疾必须培养自己的左膀右臂……

至于他为何不顺势把九卿少府也给换掉,原因在于冯去疾跟王绾乃是同一派系,做事不能太难看。

皇帝都没有把九卿少府给换掉。

冯去疾上赶子去促成这个事儿,就有些做的太难看了。

再者。

谁又能确保王绾不会东山再起呢?

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冯去疾跟王绾的关系,有点微妙中透露着复杂,前者并不会太过明目张胆的打破平衡。

另外。

对于将作工部的一把手,嬴政选择了让副相冯去疾保举。

可将作工部的两丞,左右中侯……

还有石室令,负责掌管石料的开采、运输诸事。

东园主章令,负责掌管木料的开采……

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此五校都是涉及营建方面,下辖有监工,刑徒劳工等等。

现在将作工部的首要任务便是建造五座陵邑,其次是完善连接关中的驰道。

所以。

为了统筹关中资源,才让冯去疾举荐关中勋贵派系的能臣干吏。

以配合上卿蒙毅,最快速度建造好五座陵邑。

并且将作工部的分属墨工,皇帝亲令,地位大大增加。

秦墨的一把手,现在变成了将作工部的两丞之一,也算是正式登堂入室了。

没办法。

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嬴政受到了夫子的叮嘱,这才专门提了墨工一手,否则他也不会让秦墨一下子成为将作丞的。

嬴政的心底……对于墨家依旧保留着相当程度的忌惮……

当然他也不否认秦墨墨工们的贡献。

遂。

关中的秦驰道,由哪个墨工主修的,就用其之名,为驰道命名。

这一方面出事以后,立马就能追责。

另一方面则是荣誉。

大秦本就有工造刻名的传统,甚至就连箭矢上都会刻上工匠的名字,出现不合格,便能够层层追责。

驰道也是一样的。

至于陵邑建造方面。

一个监工,监督着众多刑徒,负责一段垒土墙。

标准是,用箭矢去射垒土墙。

射进去了。

就把监工的脑袋埋进去,连带处死这一块抽检不合格的刑徒……

反正就是极其严苛,而且工期还越来越短,上面越催越紧,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