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明柱石(1 / 2)
其次是倭寇的问题。禁海的直接后果是荒废了大明的水师,面对虚无的海防,倭寇入侵,劫掠烧杀,给沿海的百姓们带来长达百年的浩劫。
百姓们被抢的一贫如洗,日子过不下去,只能向是士绅们借贷,或者是投献土地,所以得利的反而是士绅们。
正因为有了这两点的坚持,朱由校就绝对不会起用他们。
其实,这些人都是万中挑一的人才,都是从无数文人士子中脱颖而出的,虽然他们读的是圣贤书,并非实学,但对政事的理解能力绝非武人和普通百姓能比。
所以,只要他们放弃文官一言堂的想法,放弃凌驾于皇帝头上的美好梦想,放弃反对征收商税的想法和做法,朱由校也不介意重新任用他们。
他们在昭狱里,并没有受到虐待,反而每日有酒有肉,还有书读。
只是,他们对朝廷一如既往地关心,却得不到任何消息!
这个时候,新人来了!
通政司右通政许维新、朱一桂、大理寺左少卿冯从吾、太常寺少卿董应举、太仆寺少卿何乔远、刑部右侍郎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一下子来了八个!
这些人可以组成一个小朝廷,商讨他们的治国之策了。
但他们的出路,只在乎自己一念之间。
辽东。
熊廷弼出生于1569年,湖北武汉人。
1608年,不惑之年的熊廷弼成为分管浙江道的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就是挑毛病的,专门对所辖对象挑刺的官员。
分管浙江道,就是挑浙江官员的毛病,自然就得罪了浙党的成员。
此时的辽东巡抚赵楫和辽东总兵李成梁,把宽奠以东三百里的土地让奴酋努尔哈赤管理。
事实上,当时的努尔哈赤还是李成梁的家将,这样的做法,让人不得不怀疑李成梁是在养虎为患、养寇自重。
因此,浙党就弹劾李成梁和赵楫,顺便举荐熊廷弼前去辽东调查此事。
这是熊廷弼第一次辽东之行。
熊廷弼抵达辽阳后,努尔哈赤派儿子和女婿带着貂皮、马匹、鹿狍肉和酒来拜见,试图拉近与熊廷弼的关系。
熊廷弼不为所动,亲自骑着马勘定大明与建奴的边界。
事实证明,从清河堡到鸦鹘关、孤山新堡、宽奠、大奠、永奠、长奠、新奠五堡共失地四百五十里,强制六万四千余军民内迁!
熊廷弼上奏朝廷,禀报此事,但万历皇帝觉得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懒得理会。
相对于建奴的猥琐发育,熊廷弼更加在意的是辽东的防务。
当时的辽东,大小城堡的城墙破败不堪,护城的壕堑已被百姓们踏平,军马、器械、钱粮等一概不足。
熊廷弼再次上书奏明这个情况。
万历皇帝终于觉得,这件事好像与他有关,很豪横地下拨了三十万两银子整顿兵备。
经过熊廷弼的一番努力,辽东地区“军心大振”、“百姓共志”。
从辽东回来之后,浙党不想让他继续留在京城,就以熊廷弼“南中人才盛,非文望莫能鉴;士风悍,非威望不能警”,文武兼备的理由,被任命为提督南直隶学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