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不制钱就发国债(2 / 2)
就在孟光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刘禅终于说道:
“朕放你一马,这一亿四千万朕就不制新钱。”
孟光一听,如释重负,长出一口气:
“谢主隆恩。”
刘禅见孟光放松下来 ,接着对他说:
“朕这次要发行国债,大司农你带头认购两百万。”
孟光差点没从石登子上掉下去,虽然他不是很明白“国债”的意思,但叫他认购两百万,孟光还是清楚刘禅的意思是叫他拿出一年的俸禄来购买这个什么劳什子“国债”。
“臣愚昧,还要请问陛下,何为‘国债’?”
“就是朝廷向大家借钱花,到期后连本带息一起还。”
刘禅向孟光解释道。
孟光彻底服了,这二世祖为了搞钱,什么办法都想得出来,他打算出宫后去先帝陵前哭一场。
“发国债就不会造成米粮的上涨,你说是不是,孟大人?”
刘禅略带嘲讽地看着孟光。
“即然朕答应你不制新钱,你肯定要带头认购二百万,你不认购,朕就制钱。”
孟光这时想一头撞死在刘备的墓碑前,先帝怎么生了一个掉进钱眼儿里的儿子。
孟光气归气,但也觉得刘禅的话有道理,乱世的朝廷信用奇差,谁敢借钱给朝廷?
就算不是乱世,中国古代的皇帝和朝廷也是没什么信用可言,完全不具备契约精神,说是借钱就是明抢。
刘禅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叫孟光带头认购以树立朝廷的信用。
孟光咬咬牙,心疼地答应了自己会带头购买二百万国债。
只是他心里在想,回府后编造一个什么理由,让家里的母老虎拿出这两百万。
刘禅摆了孟光一道,心里舒坦很多,于是正色道:
“这次发行国债,朝廷要和认购人签订合同,为期一年,利息就算8厘吧(月息0.8%)。”
孟光听了,又有点急,这利息高了一点吧,最多5厘就合适了。
刘禅心道,这家伙虽然让我厌恶,但却是忠臣,自己买了国债还嫌利息高。
“第一次发债,利息高一点,让债权人有点想头,以后才好继续借,借更多。”
孟光想了想,也觉得言之有理。
刘禅又道:
“在合同里写上,此次借债以朝廷的粮税为抵押,让债权人放心。”
孟光听了,不是很同意道:
“没必要吧,朝廷向人借钱,是给他们脸,还要什么抵押?”
刘禅瞪了孟光一眼:
“大司农,你这想法不对,朝廷也要讲信用,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只要我们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讲信用的口碑,朕保你大司农以后不缺钱花,明白不?”
孟光拱手,真诚佩服:
“陛下所说必有道理,臣愚钝,一时无法理解,但总会明白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