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八十四章 毫无信心(2 / 2)

加入书签

“这只是下官的一个初步想法,具体操作还需仔细研究。”

汪朝宗缓缓道,“三秦这片土地,本应是千里肥沃,特别是关中平原,从西边的陈仓到东边的潼关,都是种植粮食的理想之地。”

“这些年粮食减产,并非完全因为干旱,而是因为暴雨频发后,低洼地区积水成灾,久而久之形成了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加上连续的大旱和朝廷加重赋税,许多农民放弃了耕种,导致千里沃土逐渐荒废。”

“如果能够重新开垦这片土地,不仅关中,整个三秦地区的粮食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汪朝宗的话语让翟宁频频点头,心中暗想,若真能做到这一点,三秦将不再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话虽如此,但你也知道,盐碱地不易种植庄稼,无论是千里还是万里沃野,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翟宁沉思后说道。

“其实不然,盐碱地只要有足够的水源灌溉,不久后就能恢复生产。”汪朝宗解释道,“三秦地区并不缺乏水源,只是引水较为困难。

陈仓以西有一座高山,山那边正是渭河,这条河流千年未断,如果能将渭河水引入关中平原,修建灌溉系统,即便遇到大旱,也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听到这里,翟宁感到一阵激动。

“这确实是件好事,为什么不向巡抚马大人汇报,或是直接上奏朝廷呢?”

“关键在于修建灌溉系统的工程量巨大。”汪朝宗叹气道,“我曾尝试向上级报告,但被马大人驳回,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至于向朝廷提交的建议,也迟迟没有得到回应。”

“为什么?”翟宁追问。

“修建这样一条长达数千里的渠道,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工,需要动员数以万计的民工和河工参与建设。

对于只在位几年的马大人来说,这样的长期项目显然不合他的心意,即使工程最终完成,功劳也将归于他的继任者。”

“不仅如此,山脚下的岩石高达三四丈,即便能将渭河水引过来,也无法轻易开凿渠道。”汪朝宗补充道,语气中带着无奈。

我算过,即使把全天下的石匠都找来,日夜不停地工作,也需要十几年才能完成……”汪朝宗说到这里,声音渐弱。

这话听起来,似乎这项能够造福整个三秦大地的工程,不过是他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

翟宁听后,心中不由一沉,感觉这话等于没说,毕竟现在又没有炸药,面对巨大的岩石,真是束手无策。

“难道就没有办法避开这些巨石吗?”翟宁皱眉问道。

“要是能避开就好了,那样我们或许还有希望。”汪朝宗的回答显得毫无信心。

从陈仓到潼关,沿途经过好几个州府,而陈仓的知府张廷泽是马长戎的心腹,怎么可能愿意做这种既费力又得不到好处的事呢?更别说其他州府的态度了。

虽然这项工程对后世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但对于现在的官员来说,他们关心的只有眼前的金银财宝,即便是偶尔有人想要留下政绩,也不会愿意等待如此漫长的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