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番外 之四:换装(2 / 2)

加入书签

汽车经过车站,站台有大红的“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打胜仗,立大功!”“消灭美帝反动派!”等的标语,还有秧歌队,还敲锣打鼓的。

一群群大娘、女青年还往战士们身上塞鸡蛋,还有白面馒头,红枣、梨等。

刘钧想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在与美国等“联合国军”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打败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就是因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心里有信念,知道为什么打仗,为谁而战,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精神力量。

经过一个多小时,刘钧回到他们的团。

“曹团长,为什么不走了?”刘钧问曹团长。

“接到上级命令暂时休整,听说是准备换装。”

刘钧知道这事,刚出国作战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所使用的武器有的是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有的是从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的美国货,还有一部分是苏式的,类型非常杂乱。中国的军事工业本来就落后,复杂的武器构成更增加了补给和弹药供应方面的困难。

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斯大林终于同意紧急给中国援助武器弹药。第一批轻武器于1950年底运到东北,按照计划,后续入朝的志愿军部队需要先在东北地区改装和换装,经过整训之后再入朝参战。

按照通知,刘钧所在的团到了指定的地方后,被通知将全团所有的装备全部上缴。

“为什么收缴我们的武器?”一个手持三八步枪的战士大声说着。

“是呀,我们的枪没了,怎么去打美国佬?”

“大家不用担心,我们在这里准备换装,很快就全部换上苏制武器。”

“听说驳壳枪和冲锋枪都要换,军号也不要了!”

“原来如此,吓了我们一大跳。”

早上,一辆苏制嘎斯67吉普车开进军营,师部的赵参谋来到团部。

“曹团长,今天上午将你们的新装备运到,时间大概是上午10时,请注意接收。”

10点钟,一串苏制嘎斯51卡车在一辆嘎斯67吉普的引领下,开进营区,曹团长他们立刻就迎了上去,吉普车来到曹团长面前停下,赵参谋从吉普上跳下,冲曹团长敬礼后说道:“报告曹团长、刘政委,你们团的物资与武器全部送到,到时包括这批卡车和司机都留在你们团了,请接收。”

“谢谢!”曹团长握住赵参谋的手。

这时,正在营区集合训练的战士们看到这么多卡车进来,纷纷围了过来,刘钧冲战士们喊道:“都别愣着了,卸车!”

很快,一个个绿色箱子就分门别类卸下堆放。

赵参谋把一张清单交给曹团长。

“曹团长,这是给你们的物资清单。”

这批武器有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还有迫击炮,战防炮,还有电台和防毒面具等军用物资,弹药按两个基数配备。

“还是挺富裕的。”刘钧心里也是挺高兴的。

不过,刘钧很快就注意到,这些绿色箱子有的不是新的。他心里一动,立即命令战士,“将这些旧的箱子放在一边。”

曹团长听到刘钧这么说,有点奇怪。

赵参谋在刘钧耳边小声说“你的眼光真厉害,这些武器中有些是旧的,你们要注意,做好记录。”

赵参谋走后,刘钧让战士把旧的箱子先打开。

“这是ppS冲锋枪。”一个战士从箱子里拿出一把枪。虽然涂抹了枪油,但刘钧一下就看出是使用过的。

他来到曹团长面前,把这支枪递给曹团长。

“这些枪是旧的,使用过很长时间。”

曹团长没有什么表情,他已经从兄弟部队的战友中听说了这事。

“因为我们要得比较急,数量太大,这全是苏军更换新装备后送给我们的,别看他们旧,火力可猛得很,比起三八大盖强多了。”

刘钧听了点了点头,是啊!这枪虽然旧了,但肯定比打一枪还要拉一下的三八大盖强。

不过,除了冲锋枪外,那些步枪的状况更差。

“刘参谋,你看这支枪。”

一个战士给他拿来一支莫辛纳甘步枪,明显是一支很有年份的破枪,膛线基本磨平了;另外还有一些更差,因为生锈,枪栓都拉不开,一个战士只能用脚去蹬,才勉强把枪栓拉开。

刘钧知道,里面混杂着一些二战时的二手货、劣质货、库存货、淘汰货。

“把这类枪全部收集起来,能修则修,不能修只能淘汰,我们不能让战士拿着无法使用的枪上战场。”曹团长命令道。

刘钧知道,瑕不掩瑜,苏联援助的这些有问题的武器装备也不全是刻意为之,起码总体性能要远好于他们手中的“万国造”武器。因为,这些武器在朝鲜战场上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冲锋枪弹夹挺有意思,像个圆饼子。”一个战士说道。

刘钧发现,苏制武器喜欢用盘式弹夹,因为装弹量大,包括ppS冲锋枪,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也叫大盘鸡)的弹夹也是一个圆盘,可装47发子弹,比起捷克式要多一倍的装弹量。

“这叫弹鼓,可以装71发子弹,有效射程200米。”

“哇,一个弹夹就比我们平时携带的还要多。只是射程近了一点;咦,子弹那么小,是手枪弹。”

“对,这是7.62毫米手枪子弹,与我们军官配发的托卡列夫手枪子弹一样。”

不管怎样,这款ppS冲锋枪是二战时生产的最出色的冲锋枪之一。它于1943年正式列装苏军,二战结束后,除了苏军,它还广泛装备当时的东欧国家。1954年我国成功仿制,称为54式冲锋枪,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取消弹鼓,使用由35发弧形弹匣供弹。(雷锋同志使用的就是这款54式冲锋枪)

“这款ppS冲锋枪,也叫‘子弹喷射器’,重量轻,火力猛,在二战中打得德国鬼子鬼哭狼嚎的,一个班配备两支,一起射击的话,就相当于以前我们一个排的火力输出。”刘钧给战士们讲解,二战时,身材高大的苏联士兵背囊里经常装着3、4个弹鼓,经常是打完仗子弹还没用光。

刘钧又拿起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可能保养得比较好,这支枪的状况还不错。

这款“大盘鸡”在抗战时,苏联曾经援助了几万挺给中国军队,大家都比较熟悉。

现在他们按每排3挺配备,而且都是7成新的,全团居然有81挺,还有大量的配件,所以大家都不再埋怨了。

“刘参谋,将这些装备全部造册,明天将会有一个苏军顾问团过来给我们进行培训。”

“苏军顾问团?”

“一起的还有其他兄弟部队,到时我和刘参谋带队参加培训。”

“是!”

其实刘钧对于这些武器都十分熟悉,既然有专家过来教学,刘钧就不出这个头了。

团里的军官全部配发托卡列夫手枪,也就是后来我国仿制的54式手枪。

在刘钧的要求下,他的那支1903式春田狙击步枪保留了下来,还有200发子弹。因为这次配发的莫辛纳甘步枪的质量堪忧,而且没有瞄准镜。

在清点其他物资时,刘钧在一个大纸箱里发现了一个让他吃惊的东西:

“茶花”牌香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