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章 五仙臣同登汉殿 二高士共服菖蒲(2 / 2)

加入书签

帝侧耳而听,竦身而叹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犹脱屣耳。”

乃拜卿为郎,间称曰道士,使东侯神于太室。

帝郊雍毕,驾至陇西,登空同,追想黄帝之风。

己巳五年,还幸甘泉,令祠官宽舒具太乙祠坛,十一月朔旦,冬至昧爽,帝郊拜太乙云阳。

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有司奏祠上有光见。是夜复有美光,及昼,有黄气上冲于天,立泰峙以明应,太祝领祠祀。

春正月,公孙弘薨,以石庆为丞相。

帝欲讨平南越,先抚结西南夷。以司马相如蜀人,遣持节为使,土人皆从受经,文教始开。

时夜郎王已殂,獠夷思其德,欲请立后,相如许之。

回临邛访其师胡安,临邛令王吉曰:“前月忽乘白鹤仙去。”

相如悔不追随,名其讲处曰白鹤山。又令蜀民凿山开地千里。

相如还报通邛笮、僰道等处,帝大悦,敕封竹王三子为侯,土人为立思王祠,都城曰思王城。

是夏,帝凿池于樊川之西,曰昆明池。穿至地底,得黑灰甚多。

帝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胡竺法兰。”

兰乃中天竺使者,召问之,对曰:“凡世界尽时,劫火洞烧,此为劫灰。”

帝以为然,礼遣还国。

时有一工人,自称泰山公,偶游于此,戏以石刻为鲸鱼形,投诸池中。公忽不见。

池成,于中教习水军,以伐南越。

元朔中,南越王胡薨,婴齐请归嗣立,好剑奢靡,杀生自恣。及薨,次子兴袭位。丞相吕嘉杀兴,立建德为王。

己巳,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舡将军杨仆分道征时,嘉奉王入海,伏波追获,并平西南夷。

诏废建德为庶人,斩吕嘉,徙其子孙于徼外哀牢国。

初,帝遣栾大入海,潜居泰山祠中。帝暗何知之。是岁大始归,妄言拜见仙师,言其方尽奥,多不授人。

帝即指其诈,腰斩于市,并诛举者丁义。

冬,公孙卿言见仙人迹于缑氏城上,帝率群臣往观,迹可三尺,疑未之信。

乃登览大愚石,见谷中有二人居焉。召问曰:“居此欲学道否?”

二人曰:“臣王真、金申,偶憩于此,并无学道意。”

又问:“知《诗》、《书》否?”皆曰不知。

帝戏之曰:“此大愚石中所产小愚人也。”从者皆微笑。

帝夜宿道宫,使东方朔、董仲君侍寝,夜半忽见仙人长二丈,耳出头巅,下至于肩。

帝起礼问,仙人曰:“吾九疑山人沈文泰也。闻中岳宋君处石上有菖蒲,一寸九节,服之可以长生,故来采耳。”

帝惊觉,顾问董、东方见否,对曰:“无见。”

帝曰:“彼非学道服食者,必中岳神以喻朕耳。”因采菖蒲服之。经三日,胸闷气塞,不能再服。时从官多效服之,亦不能久。

谷中王、金闻之,采服不止。后受神丹,常归乡里,老幼世世见之。

秋七月,司马相如卒,遗书劝封禅,辛未元年,帝令下议曰:“古者先振旅而后封禅。”

令置十二部将军,帝帅师北行,单于惧,不敢出,乃还至翟道,临祭桥山冢。帝曰:“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

仲君曰:“乘龙上天,葬其衣冠于此。”

帝回长安。是冬闽越王反。

馀善耽于游戏,颇好神仙。闻祖遇何氏九仙,得钓蟒竿于内府,取出钓于城南江上,得一白鱼,鼓鬣斩眼,知为龙也,纵于江,风雨陡作。

馀善建一台于山上,曰钓龙台,遂起妄念,北掠浙水。会稽太守朱买臣击败之,其下共杀之以降。买臣复抚平东越。

正月,帝欲东巡,诏董谒、李充、孟岐、郭琼、黄安同辇,谓之五仙臣,侍中、博士等随驾。

又闻扶风人车子候有无为之道,召至,爱其清静,亦授侍中。

令公孙卿持节先行,候诸名山,仿黄帝游踪。

三月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呼万岁者三,可十万人声,若发于上。

至上问之,帝与左右皆闻在下,大以为奇。令筑寻真之台,斋戒精思,三日不得。

乃以三百户封之,使奉太室之祠,诏命曰崇高邑,又曰奉高。

至睢阳,有老人数辈见帝,言睢山上有道士阮丘,衣裘披发,耳长七寸,口中无齿,日行四百里,居山种葱薤百馀年,时下山买药。

有广陵朱璜,少病瘕毒,因诣就医。丘曰:“卿能除去三尸,再得真人之药,可度世也。”

璜曰:“如得病愈,当作客于君三十年,不敢自还。”

丘乃与璜药物,令日服九丸,下如肝脾者数斗,养数十日,体健意朗。丘复与老君《黄庭经》令读,目三过通之,能思其理,遂偕入浮阳玉女洞。

居三十年,璜年八十,丘复至故处,见其须长三尺余。凡凶丰变异,豫戒于人,始知禅,共敬奉之。

帝即至睢山见丘,叩其道德,丘曰:“不过发白能返黑,齿落能更生耳。”

帝曰:“即此便是不老之方。君能为朕返鬓之星星乎?”

帝心劳役,须发苍斑,丘以棕扇对面一拂,霎时须如漆黑,鬓似螺青。帝索镜照之大喜,载以后车。

问璜何在,云回广陵。

驾至泰山,先立石山巅,以告将祭之八神:一天主、二地主、三兵主、四阴主、五阳主、六月主、七日主、八时主。

遂东巡海上,先祭阴阳、日月、四时之神。

公孙卿奉节至东莱,见一老父牵犬夜行,问之,言:“我许季山也,尝得病弗愈,清斋祭于泰山,昼夜祈诉请命,忽神人降曰:‘汝何事苦告神明?’

仆曰:‘某汝南平舆人,抱疾三年,不知罪之所在,故于灵山请决生死。’

神曰:‘我乃张巨君,字季连,有《易》道,可射知汝祸之所从。’

因拜求垂示,巨君为筮卦,遇震之恒,初九、六二、六三,有变,曰:‘汝是无状之人,病安得愈!’

仆曰:‘愿为发之。’

巨君曰:‘汝曾将客东行,为父报仇,乃于路杀客,纳空井中,用石盖之。其人上诉于天,以此病责汝也。’

仆曰:‘实有此罪。父为人所搏,蒙此耻终身,特邀一客往报。中途客欲奔告仇家,所以害之。’

巨君曰:‘神鉴难欺。汝勤自首,吾还山为尔请命。’

自此病渐愈,其后,巨君又传吾筮诀,遂略知《易》占,惜未求度世之友,故复牵犬来飨也。”

卿问:“巨君何许人?”

季山曰:“但闻安期生在齐有张、董、李三徒,首曰巨君,次曰仲君,次曰少君也。”

卿还欲问,其去若飞,倏不见。卿以奏闻,帝信以为神,留宿海上。

所谓:徘徊若有思,瞻眺终无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