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古元放道师子训 徐太极相识伊周(2 / 2)
太极召回河上,诸徒拜送太极渡江,会见于吉,交与所寄之物。
复将至淮阴,路经江中,顾焦山上一人伏石而泣,太极怪之,下问其故。
其人曰:“江都傅陵。而先地世无仙灵,幸闻先生有道,欣然首从,精思熟虑七年,一无所得,何颜复见乡党乎?”
太极虽悯之,未知果能坚守,乃与一木钻,使以钻所伏之盘石,厚五尺许,谓曰:“若此石穿透,汝道成矣。”
陵昼夜钻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太极复来曰:“立志若斯,宁有不得道者乎!”授以金液还丹度世。
麓床至桂阳,仙公果在府君处。及通姓氏,仙公遂弃家随之入山。
麓床不敢以弟子相待,所有道术悉授之。
仙公顿悟前因,复以医药普济。
太极事毕南回,至桂阳瞿家问之,其家正为失儿,复见来问,怒骂曰:“吾子被贼道拐去,今将缉获究治。”
太极从容曰:“侍中王逸之子延寿,总角时入鲁赋《灵光殿》,蔡邕一见大奇,遂焚己稿。
延寿尝感梦作《梦赋》以自励。弱冠堕水死,朝士闻之流涕,其父以为天命。
汝子为有道者引去,何故怨诅耶?”
遂瞥然隐去。
至山寻见二人,告其缘由,仙公恻然。
乃折一枝枯木,吹气变形,与己身举止无异,教回瞿家侍奉,待亲天年,容还本相。
仙公在世济治数年,所活生灵数万,复东游至齐,有乐子长者,性耽《道德》,才高善记述。
仙公与语投机,留养年余,授以太玄生符,教以玉芝为粮,许其全家长寿。
因索酒畅饮,醉堕酒盎,撩起已死。子长哭而瘗之。
三日,仙公忽出,谓曰:“子家可饮其酒。”
众视盎中,酒色如丹,芳烈无比,其家争饮已罄,悉引升居潜山天柱。
未几仙公辞归峨眉缴旨,适鸡足山迦叶尊者西朝天竺,真人经峨嵋,太乙款留。
席间见仙公心地清凉,慈悲为念,因授无生真诀,邀之同往天竺,各乘白龙西去。
麓床既会仙公,遂北寻蓟子训。
至庐江,闻有一人姓左,名慈,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少通五经,兼明象纬。
见汉祚衰颓,叹曰:“官高者危,财多者丧。当世荣华,不足贪也!”
往投子训为师,潜心学道。
子训知是胶西盖公再世,乃以道术悉与之,曰:“与公朋侪耳,勿以先后校之。”
自此,深明六甲之术,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
西入峨嵋天柱山,拜见马鸣生于石室,哀求得《九丹金液经》。
子训转与之乞法,慈即出经示之,蓟、左遂为切友。
慈尝访侍中徐随,门下停客车六七乘,有客欺曰:“徐公不在。”慈幡然去。
客身忽在杨柳杪,车中皆生荆棘,惧而号呼,众客入报,随曰:“元放也。”
令客逐慈叩头谢罪。
众客还视客车,仍安于地,无复荆棘。
远近闻慈之名,从游甚众。慈欲辞不得,乃自毁容易状,一目忽眇,一足忽跛,就医者疗治,三年不痊。
众人窃议:“有疾不能自治,未为深有道也。”相率渐去。
惟辽东殷馗、涿郡李定、上虞徐太极揣知先生意,久久不去。
慈乃教三人为三才之学。馗观天文,定察地理,太极观人相。
学成,游行天下。
太极见麓床疾行,日中无影,趋前连称仙长。
麓床问其相法从来,曰:“吾师左元放所传。”道士解去土符赠之。
遂同入冶父山访慈。
慈接见与语。闻欲会子训,慈曰:“蓟公昨已入洛,道长可暂留于此,回时得相见也。”
麓床遂居冶父俟之。
子训初寓于洛,乡里惟行信让。三十余年,人莫知其有道。
举孝廉,除郎中,从军北征,除驸马都尉。桓帝时,党人议起,弃官归齐故里。
尝抱邻家儿游戏,见当夭亡,诈失手坠地,儿即死。
邻家素敬子训,不敢悲怨,埋之。
俟二十余日,子训问思儿否,邻曰:“小儿相命,应不合成人,思何益也!”
子训出外抱儿还之。
其家不信,启视前所埋者,乃一泥儿,长六七寸,儿后得成器。
凡老人须发毕白者,子训俱与之对坐共食,信宿皆变为黑。
始知有神异之术。
京师贵人莫不企慕欲见,无缘致之。
一少年与子训邻居,为太学生,诸贵人作计呼之曰:“子勤苦读书,欲规富贵。能召得子训来,使汝可不劳而获。”
生许诺,便归事子训,与之洒扫,供侍左右数百日。
子训曰:“卿非学道,何为如此?”
生尚欲讳,子训曰:“汝何不以实对?吾已俱知卿意。岂惮一行之劳,而使不获荣位乎?吾某日当往。”
生喜甚,辞至京,与贵人俱言。
至期,子训未发,生之父母来语之,子训曰:“汝恐吾忘耶?食后即发也。”
去京二千里,半日即至。
生急拜迎,子训问曰:“谁欲见我?”
生曰:“甚多,不敢枉屈,但知先生既至,当自来也。”
子训曰:“欲见者,令绝宾客,明日当各诣之。”
生如言回告,公卿以下候之者,各自谢客洒扫。
子训果来,自持斗酒斤脯,曰:“远来无有所敬,聊示微意。”
与座上诸人饮啖,终日不匮。凡二十三家,都有一子训。
诸朝士以为先到己处,明旦至朝问何时到宅,所见皆同时。
其服饰颜貌无二,惟语言随主人意答。
京师大惊异,诸贵并请谈道,子训预谓生曰:“谓吾重瞳八采。及见无他奇异,吾可去矣。”
诸贵冠盖塞路而来,生言:“适去东陌上,乘骡者是也。”皆走马追之不及。
保举生为郎。
子训归冶父,晤左慈,因见麓床,言及前情,相邀往会稽卖药。
左元放初与阳城郄元节、许昌孔元方为友,时谓三元交。
俱弃五经当世之事,专修道术。
元节年已三百,虽得龟息延寿,蒸丹小饵,实无所晓。
元放传以金丹大旨,元节虚心承受,遂得真道。
元方学尹公之法,年一百七十余,容如四十余岁,性极仁慈,恶衣蔬食,常服松脂、茯苓,饮酒不过一升。
有妻子,不蓄余财,颇种五谷。
偶失火,邻人并来扑救,衣粮床几都出屋下。
元方箕踞篱畔,视烧不救。
其妻促使助收诸物,元方笑曰:“何用惜此?”
又凿水边岸,作一窟室,方广丈余,独入其中,断谷或一月两月,乃复还家。
窟前有一柏树,道后生满荆榛,窟室委曲隐蔽于草间,弟子欲诣其中,皆莫能识。
东方有好道少年冯遇来候,寻窟便见。
入而拜请,元方曰:“汝得见我,似可教也。”
与素书二卷,曰:“此道之要言也。四十年得传一人,世无其人,不得以年限足故妄授。
俟八十年,有可授者,即顿接二人。
可授不授,为闭天道;不可授而授,为泄天道。皆殃及子孙。
我已得所传,吾其去矣。”
乃委妻子入西岳。
时左、郄同往华山访之。
郄愿留其处,慈自隐峨嵋,静炼神丹。
徐太极得去土符后,道术愈高。
云游至荆州,有寄宦复姓诸葛,出三子令相,太极惊指其一曰:“神仙中人也。惜乎生此浊世,不能飞腾天上。”
官人曰:“各求加一品题。”
太极曰:“实非世间物,为人中龙也。”
指年长者曰:“材亦王佐,世之虎也。”
顾幼者曰:“嗟嗟,貌虽可嘉,但恐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官人欲加呵叱,太极大笑而去。
官人名玄,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
其兄珪,曾为泰山郡丞,生三子,长瑾,次亮,次均。
珪与妻章氏相继卒,三子俱叔玄抚养。
玄为袁绍所署豫章太守,未几朝廷以朱皓代之。
玄与刘表有旧,挈家往依。生子诞,小于瑾、亮、均,在襁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