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统一之战 续(1 / 2)
第248章 统一之战 续
1984年9月1号深夜11点,全解阵北方战区的第3重装合成采用摩托化行军的方式到达了密铁拉外围。
到达之后立即开始更细致的侦查。
2架夜间侦查无人机从随军的两辆军用卡车上发射升空,它们在小型火箭助推器的助推下,快速的飞往前面的敌军阵地。
升空之后,多功能摄像头开始工作,除了有红外摄像功能,将敌人所在的位置识别出来外,还有微光摄像功能,雷达测绘功能。
这两个功能能将敌人所在的阵地的形状,一些武器装备的情况拍摄下来。
此时密铁拉市区外围,两个师的缅甸政府军官兵已经在军区首长的指挥下,急匆匆的构筑了一条比较牢固的防线。
战壕在两个师2万多名士兵的拼命挖掘下,挖了大概7000多米,一些要点附近还挖了多条战壕,形成一定的纵深。
当然因为雨季刚到尾端的缘故,战壕内非常泥泞,挖出来的土也非常的松软,堆放在对敌一侧的泥土即使使劲拍打,也还是很容易被子弹击穿。
士兵们虽然只能待在泥泞的战壕里,但也幸好此时密铁拉没有再下雨,不用在野地里淋雨。
其中的炮兵部队在防线后方12公里左右的位置设立了3个阵地,有两个阵地各放置了6门122毫米重炮,另外一个阵地放置了8门苏联d-30榴弹炮,
这些重炮都用一些树枝和毛草覆盖,做了一些伪装。
可这些伪装在全解阵的夜间侦查无人机的侦查下无所遁行,被一个个标记到生成的电子地图上。
另外他们的坦克部队也开出了营地,在几个比较关键的交通要道附近埋伏了起来。
他们采用的方法还是二战时期的方法,将坦克半埋在泥土里,上面覆盖树枝和茅草。
可是红外摄像头以及雷达测绘将这些英制“彗星”坦克全部找了出来。
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也从营地车库开了出来,在阵地后方3公里左右的树林边缘埋伏着,看样子应该是想着打败全解阵的进攻后再用这些装甲车搭载着士兵反攻。
因为此时密铁拉军区的首长还是低估了全解阵的军力,认为他们能攻下曼德勒和仰光,靠的是导弹斩首战术和偷袭战术,硬碰硬还不是他手下两个师的对手。
“旅长,敌军阵地全部侦查完毕,敌军总数26000多人,拥有英制“彗星”坦克共计16辆,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86辆,炮兵阵地上有12门中国54式122毫米榴弹炮,8门苏联d-30榴弹炮。
敌人的指挥部也找到了,他们还不懂得电磁战,所以指挥部所在地的通信天线很密集,电磁信号非常强,并且没有其他的伪装信号。
它们的位置都标注在电子地图上,您可以在脑海中用电子助手查看。”负责战场侦查任务的小分队队长向第3重装合成旅的旅长汇报。
“很好,侦察机继续在空中监测敌阵地,一旦开打,要随时更新地图和敌军的兵力,武器位置。”旅长命令道。
在让空中侦查持续进行后,旅长一边在脑海中查看上传到密支那总部电脑的地图,一边跟旅部的参谋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大概10多分钟后,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后,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上传到位于密支那的指挥中心。
王建昆他在密支那的指挥中心内的行军床上小睡了几个小时,当时南北两个战场,部队主要是在行军和抓捕溃逃的政府军,所以他也就没有一直盯着电脑看。
此时北部战场的部队抵达了密铁拉战场,都制定好了作战计划了,他就点开计划看了看。
作战计划显示这次为了锻炼下各部队的实战能力,采用的是兵对兵,将对将的战法。
对面的政府军阵地上有炮兵,坦克和装甲车。
而重装合成旅也有相应的装备。
此前第一合成旅在进攻曼德勒时,只有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出了一些力,地面部队都没捞到什么仗打,插完油的炮管都没开封过。
这次就让这些武器都在战场上开开火,给战士们增加一些实战经验。
虽然这些技术兵种都植入了脑机芯片,并且下载了从波斯战场和非洲战场收集来的战斗经验包,可这些人的肌肉和躯干神经没有经历过,所以实战效果到底怎么样还不好说。
彭总在收到第3合成旅的作战计划后,也第一时间用脑波控制头盔进行了阅读,然后几乎没做什么更改就同意了第三重装合成旅的作战计划。
1984年年9月2号凌晨1点,北部的密铁拉战场开始正式打响。
首先开火的是全解阵一方的155毫米重型榴弹炮。
第3重装合成旅总共携带了12门,分属3个重炮连。
重炮连的士兵们不需要纸上作业,脑袋里的脑机芯片带的电子助手根据共享的电子地图,以及天上的导航卫星给他们进行的定位坐标,在2秒钟内就完成了炮击参数的计算。
虽然是要练兵,但是不是让士兵们用敌人的方式,而是用全解阵自己训练的那套作战方式。
3个重炮连刚好各自分到一个敌人的炮兵阵地。
在统一好开炮时间后,3个重炮连各自打响了第一炮。
轰,轰,轰,连续3声炮弹出膛的声音在缅北的夜空中响起。
炮弹瞬间消失在夜色中。
7,8秒钟之后,远处被黑夜笼罩的大地上,3团绚丽的火焰在夜色中绽放,那是第一枚校射的炮弹落地的地方。
3团火光闪过之后,才传来低沉的爆炸声,那是因为落点的位置距离发射阵地解决20公里了。
而当炮弹爆炸声传来2秒后,3个重炮连的其他3门炮微调了下射击参数,然后陆续开火了。
此时全解阵的重炮阵地上,12门炮发出的轰鸣声连绵不绝。
整个炮兵阵地在炮口火焰的照耀下非常的清晰。
地面上潮湿的水汽被炮口火焰的高温下气化,燃气带着水汽,将这个阵地笼罩。
每门炮在发射了6枚炮弹后就立即停下,然后在炮兵和卡车的拉动下快速的移动位置到下一个预备阵地。
虽然他们相信在己方精准的炮火打击下,敌人根本不可能反击到他们。
但是战场不能侥幸,一切都要按照炮兵战术要求执行。
而此时的密铁拉军区的炮兵阵地,如同预料般陷入了炼狱。
第一发炮弹落地,就打到了他们阵地的中心附近,当场就有1门122榴弹炮被击毁,旁边待命的炮兵也被弹片打得粉碎。
还不等他们反应过来,接二连三的155毫米重炮炮弹就砸了过来了。
这些炮兵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
这些122毫米重炮买来后,其中一些炮兵军官还去昆明那边接受了培训。
按照这些接受了培训的炮兵军官讲,他们能够达到中国炮兵9成的战力,南亚地区没有任何对手。
其实如果不是遇到了全解阵这种采用了多种高科技的炮兵,他们还是有还手能力的。
此时世界上大部分的常规远程超视距炮战,都是需要到前线进行侦查,后方的炮兵根据前线炮兵观察员的观察数据来计算弹道和射击参数。
炮兵雷达还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设备,一般的中小国家都是用不起甚至买不到的。
即使是此时的中国,也只是用其他技术交换回来了几座炮兵雷达。
所以这些密铁拉军区的炮兵如果遇到的是普通的炮兵,确实能凭借培训期间学来的一些炮术跟敌人打几个来回。
但在全解阵这种高科技炮兵的打击下,他们根本没有开炮反击的机会,因为还没等他们从全解阵的第一发校射炮弹中回过神,接二连三的炮弹就落到阵地上了。
此时他们中反应快的刚发出几句命令,就不得不抱头鼠窜,试图躲避那一发发重炮炮弹了。
当全解阵炮兵的第一波次打击结束,密铁拉军区的3个炮兵阵地都被打烂了,完好的重炮只留下了6门。
而还能继续战斗的炮兵还凑不齐6个炮组。
这些幸存下来的炮兵还是很勇敢的,临时组队开始去操作那些完好的火炮。
可还没等他们算出全解阵的炮兵阵地,第二波次的打击就来了。
这个时候他们是非常的绝望的,对面根本不给他们开炮的机会啊。
有几个比较机灵的,赶紧从火炮操作台边离开,跑到不远处的弹坑里,双手抱头护住耳朵,半蹲在弹坑底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