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2章 唇枪舌剑辩佛理,驳斥难圆极乐虚(2 / 2)

加入书签

而佛家学说中,“阿”的意思是无,“弥陀”的意思是量,“佛”的意思是觉,所以这阿弥陀佛加起来的意思就是“无量觉”,也就是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可若真像你说的那样,佛陀真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觉的话,那这世上为何还有这么多的苦难灾祸呢?为何还有这么多的黎民百姓受苦受难呢?

至于你口中的佛,不是应该普渡众生,解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的么?既然佛陀什么都知道,为他何还要无动于衷呢?若世上真的有佛,那如此自私自利的佛,却是不信也罢”。

对方听后,却也是呆了几秒钟,纵然这世上有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之人,可世人皆对佛陀抱有敬畏之心,期望之情,所以对方也从来没有听人如此贬低过佛祖。而今日听他之言却也像是让对方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一般。

过了一会,才见对方缓缓摇头道“王爷此话太过极端,贫僧万万不敢苟同。人身虽死,可魂灵却从此无喜无悲,自然是为极乐。石头虽孤,可却同样无忧无虑,不必为世俗烦恼所忧虑,又如何不能称为极乐呢?尘土虽微,可无病无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此状态不正是人世追求的理想么。枯木虽古,可却也无想无念,如此岂不是正应了极乐世界么?

既然人活着,那定然就会被悲喜缠身,顽石倘若有灵,却也会因山河变动而忧虑,尘土若是有心,灾祸侵扰却也无可奈何,枯木若是再次逢春,却又会有悲春伤秋之念。

而佛祖虽然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可世人追名逐利却尽皆因己身而烦恼忧虑,佛祖可渡化人间万物,却唯独不渡人心。正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是人人心中向佛,则佛祖反向人人,可若是人心中无佛,则无佛相”。

而对方的话却也让他听得直摇头,心想你这和尚恐怕还活在梦里吧,这天还没黑呢,你就开始做梦了。

随后,又听他继续说道“那本王再问你,就拿咱们眼前这些枉死的百姓来说吧,若是按照你的说法,那他们都应该是前往极乐世界,如今已经脱离苦海了,而你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死的好,死的妙喽?如此说来,那这世上的人也都该死了?因为人只有死了才能无喜无悲嘛。

可咱们话说回来,此处的百姓他们就真的该死么?那是不是说所有十恶不赦,杀人无数的狂徒恶霸都是拯救世人与水火之中菩萨佛祖了?

话说回来,咱们再说那所谓的顽石,正所谓佛家有云,万物皆有灵,哪怕是山中一顽石,脚下一尘埃皆拥有灵性慧根,可有些顽石却成为了万人供奉的奇珍异宝,而有些却是人人唾弃的沧海一粟,那此举对顽石来说就公平公正么?那些在深山之中经历风吹日晒的顽石们又做错了什么呢?为何就不能成为人们手中爱不释手珍宝呢?

至于咱们脚下的尘土却更是卑微可怜,非但要忍受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还要忍受世间万物的践踏索取和无情压榨,这又是何道理呢?莫非尘土也有罪不成?

而那山中的枯木却是因为年老体衰才无奈断绝生机,并且残躯还要忍受鸟兽虫蚁的无情鞭打和侵蚀,难道它们就心甘情愿了么?

如此含冤莫白,天道不公,欺凌弱小,老无所依,便是你口中的极乐世界么?那我倒要反问你一句,此情此景与修罗地狱何异?

再者说了,既然佛祖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他既然无我相不为自己打算,又何必在乎世人心中是否有佛呢,他只管做好自己,无私奉献救苦救难就是了,因为世上皆俗人也,而佛祖既然大公无私,那就应该一视同仁,哪怕他人心中自私自利,为了名利而无恶不作,那佛祖也应该通通满足才是,毕竟他无我相嘛。

接下来再说这无人相,既然是于人不利的事情都不要做,那佛祖为何还要让人信奉自己呢?为何还要让人皈依佛门出家为僧呢?他此举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难以自圆其说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