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9章 安排任务(2 / 2)

加入书签

处理后便可用于铸造青铜炮身。这一方法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更不用说在明初了。炮身上除了传统纪年的铭刻之外,朱标还特意设计了编码。譬如wh06-q120-J-c01,表示洪武(wh)六年,前装火炮(q)120口径,军器局(J)制造,试验品(c)01号。燧发枪代号为S,速射炮代号为F,正式产品编号为Z。

炮车完全沿用拿破仑炮的设计,分为前车和炮架两个部分,二者连接在一起就是一辆四轮马车,方便运输,除炮身俯仰机构以及必要的加固部分外,全部采用硬木制结构。两种火炮口径不同,倍径也不同,但整体的炮身长度只差60,因此炮车设计很相似,一些零件还可以拆分通用。

利用炮车上的俯仰机构,火炮可实现最大12度的仰角,120口径的最远射程达到大约1800米,90口径的则约为1300米,平射射程大约400到500米,远超弓箭、燧发火枪以及佛郎机速射炮的射程。

前装火炮装填相对比较复杂,需要配备的附件也比较多,譬如湿炮刷用于清结炮膛,湮灭残存的火星;干炮刷顾名思义就是把炮膛擦干;铁钩用于清理定装炮弹外包发射包保留的麻丝。每门火炮额定配员八名,分别为炮长一人、点火手一人、装填手一人、炮弹搬运两人、清理炮膛一人、火门操作一人、看管马匹和炮车一人。

点火方式上,采用了火绳点火和拉火管点火两种方式。火绳点火方式就是利用燃烧速度慢便于保存的火绳替代火把,引燃导火线。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之前军器局已经研制过火绳枪,所以没有丝毫难度。同时为保证点火手的安全,将火绳绑在点火杆上,远距离操作。

拉火管的设计则是对燧发机的改进。将一个装满火药的金属管插入火门孔中,金属管末端装有火石,拉火绳末端的金属在拉拽时与火石摩擦点燃金属管内的火药,进而引燃发射药。这种拉火管避免了使用明火,可靠性大大提高,但是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成本高。

无论是哪种点火方式,事先都必须用一个铁针,从火门孔伸进去,刺穿定装弹药的麻布包,露出发射药,这就是火门操作人员的工作。

总体来说,军器局制造的燧发枪和前装火炮,是绝对领先时代的产品,按照历史来看,一直使用到19世纪都不会过时。足足有五百年的时间可以用来改进设计,研发后装枪炮。不过,这些都必须依赖于近代工业的发展,例如机械加工、化工等等,根本上说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工,实现大规模生产。

至于演武的流程,朱标和沈奇、李贤二人商量的结果是,先演示燧发枪以及三叠阵法,接着现场试枪环节,接下来是速射火炮打靶,最后是前装火炮的演练。并且,朱标告诉二人他三天后到大校场检查前装火炮的试射情况。

先后送走丘民、沈奇和李贤三人,朱标开始考虑安保问题,他觉得此项工作繁杂,方方面面都是细枝末节,他管不过来,也不想操心,琢磨着将此事交给谁。把认识的可靠之人挨个数了一遍,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冤大头——沐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