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9章 龙根透碧苔(1 / 2)

加入书签

想到此处,他忍不住抽出案上的毛笔,随手挥洒,一幅兰石图跃然纸上。那兰花姿态飘逸,石头则坚实沉稳,两者相得益彰。他想了想,又在图上题下一首小诗:“凤叶镌寒石,龙根透碧苔。性成香自蕴,非待解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艺术的执着。

完成作品后,他心情舒畅地走出书房,来到江边散步。冬天的江边虽然寒风凛冽,但水面却异常清澈宁静。水体宛如一块巨大的绿水晶,包裹着江底的绿草与砂石,它们在水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天空中的云朵倒映在水中,与水鸟共同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仿佛鸟儿正在玻璃空间中自由飞翔。

苏油边走边想,不禁好奇起来:大宋时期是否已经有了玻璃?他微微一笑,心中暗自决定:不管有没有,他都要让这条江的名字更加名副其实。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制作出一种独特的玻璃制品,让“玻璃江”这个名字响彻天下。

就这样,他沿着江边踱步,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在一片萧瑟的秋风中,苏油的目光偶然掠过一丛丛枯黄的南荻,仿佛被一股莫名的力量牵引,记忆的闸门骤然打开——那些日子,他像寻宝者一般四处搜集的漂材,如今已堆积如山,静待蜕变。是时候,让这些平凡的草木在他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化作一支支灵动的长尾浮漂。

带着这份突如其来的灵感,苏油转身步入家门,脚步轻快得如同即将踏上探险之旅。库房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漂材正静静地躺在角落,等待着它们的命运被改写。虽然它们价值不斐,但在苏油眼中,挑选的过程却是一场严谨的仪式,每一根荻材都承载着他对完美的追求。

回想起每年的二三月,当春日的暖阳连续数日洒满大地,他便踏入了那片背风向阳的山凹,那里藏着他的秘密宝藏——南荻。这些南荻,如同经过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笔直、挺拔、圆润,每一根都散发着生命的力量。而那些位于风口的南荻,虽同样坚韧,却因风的雕琢而失去了那份完美的圆度。选择连续晴天采摘,是为了确保荻材内部的水分达到最佳平衡点,为后续的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苏油会精心挑选那些花节长度超过半米的南荻,它们如同勇士般健康而强壮。而真正进入他视野的,是那些第二、三节,它们既不过分粗壮,也不失韧性,是制作浮标的绝佳材料。颜色上,他偏爱那浅黄中带着自然光泽的,无一丝霉痕,每一根都圆润如珠,纹理笔直如剑,仿佛大自然最得意的作品。他还会用手指轻轻敲打荻节,听其发出的清脆声响,判断其内部的饱满度;再剥开外皮,检查纤维是否细白无瑕,无中孔,无虫蛀,每一道工序都透露出他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采集完毕后,他将南荻截成小臂般的长度,每几十根细心捆扎,仿佛是在为它们编织一场关于成长的梦。这些捆扎好的南荻被放置在干燥通风的阁楼上,既是为了进一步去除水分,也是为了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它们的身姿更加挺拔。夏日的阳光和微风,仿佛是最好的工匠,无声中完成了对南荻的矫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