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制衡(2 / 2)
此时让自己暂代尚书之职,说明皇帝没有因为元春之事产生隔阂,对自己信任有加。
皇帝在此时让赖尚荣暂代户部尚书,显然要委以重任。
皇后毕竟是太子的生母,如果他身体康健,必定会谨防外戚专权,可现在为防主少臣疑,却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首先,他并非两榜进士出身,先天被排斥在文官体系之外。
虽说当初赖尚荣是替自己背锅,下旨外放和促成薛宝琴为妾的都是他,可那毕竟只是暗箱操作。
只是,齐王毕竟尚在襁褓,长此以往未必不会导致一家独大,所以,还必须给他安排一个不可调和的对手。
接着递银票的机会,将其拉至角落,试探道:“还请公公替尚荣解惑,此次任命是否与今日皇上罢朝有关”
而本就缺少尚书的兵部,却被正隆帝,选择性的忽略了。
当然,深谙权术的正隆帝,当然不会任由一方做大。
将一桩桩旨意下达,正隆帝也耗尽了精力,沉沉的睡了过去。
领旨谢恩的赖尚荣从地上起来,掏出一张银票,递给周太监。
但户部执掌天下钱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君权之争并非行军打仗,但掌握着天下钱粮,无疑更方便笼络人心。
出于这方面的考量,赖尚荣无疑是最好的一个人选。
“周公公客气了!”
屁股决定脑袋,皇帝为了避免主少臣疑,想要以外戚牵制朝臣,但赖尚荣却不得不担心皇后反应过激。
而赖尚荣即便向梅恭解释,怕是也解释不清。
梅恭出使前,本就是礼部官员,官居鸿胪寺少卿。
好在经过靖王遇害案,兵部又经过一轮洗礼,如今六部尚书,太上皇旧臣只有礼部和户部两处。
相反,没有威望的大臣,才需要依靠皇权的背书,若是一呼百应,反倒不妥。
况且,太上皇仍然健在,正隆帝不得不考虑这个变数。
“恭喜赖大人,年纪轻轻便署理一部,暂代尚书之职!”
当初的外放,完全可以说成是保护,加上回来对其委以重任,不怕梅恭不感恩戴德。
辅政大臣也是必不可少的安排,他深知皇权和官僚体系,是一种博弈关系。
正隆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远在西夷的梅恭。
其次,由于新币的推行,他几乎得罪了满朝文武,这种利益之争本身就不可调和。
对于将梅恭外放西夷,他丝毫不担心他心怀怨愤,官字都两张口,更何况身为皇帝的他。
这个职位他是一刻也不想耽误,必须牢牢掌握在信得过的人手上。
虽然鸿胪寺少卿只是四品官职,但按照惯例,出使前和回来以后都要擢升。
随即话锋一转:“不过,在赖大人任命的旨意下来前,皇上刚刚册封了齐王为太子!此事不久就要昭告天下,倒也不必瞒着赖大人!”
周太监四下瞥了一眼,为难道:“此事杂家不便多言!”
以前他只需要提防田家的暗箭,如今却不得不考虑,一旦皇帝归天,皇后会假借小皇帝的名义,对付自己。
还有,如今国孝还有小半年,若是皇帝再有个万一,来个无缝衔接,自己的婚事岂不是又得耽搁下来
想到这,暗自决定,只要皇帝能撑过国孝,也不顾不得什么日子、礼数,必须尽快将两桩婚事和妾室迎娶过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