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鱼虾一锅鲜(2 / 2)

加入书签

深夜,建国蹲在煤炉旁研究那个海鸥相机。取景器里突然浮现1969年的画面:母亲挺着大肚子在长沙兵工厂食堂打饭,餐盘里两块发硬的馒头下压着张字条,字迹与南京老宅门楣上的雕花如出一辙。当他按下快门时,胶卷突然迸出火星,烧焦的纸屑里飘出半片桃酥渣。

\"这是美蒋特务联络暗号!\"二伯母突然破门而入,剪刀直指建国手中的相机。寒光闪过,相纸盒里飘落几张泛黄的照片——1966年的长沙军工厂运动会上,少年模样的父亲正将搪瓷缸抛向空中,缸底青光映出看台上模糊的\"金陵制造局\"横幅。

母亲突然在电话里剧烈咳嗽。秀兰握着听筒的手掌渗出冷汗,背景音里隐约有台老式车床的轰鸣,与南京站月台的蒸汽机车声奇妙共振。当她把听筒转向窗户,竟听见三十年代金陵制造局的汽笛声穿透时空,在紫金山巅久久回荡。

奶奶颤巍巍捧出个铁皮饼干盒。盒盖开启的瞬间,霉味混着硝烟味扑面而来——整整齐齐码着十二枚铜纽扣,每枚都刻着\"金陵警备\"字样。最底下那枚背面留着弹孔,弹道轨迹在台灯下投射出长沙军工厂的平面图,某个坐标点被血渍圈了出来。

\"你爹当年就是不肯说...\"奶奶浑浊的眼珠突然泛起精光,枯枝般的手指戳向地图上的红圈。秀兰顺着望去,那个坐标正是父亲信中反复提及的\"三号仓库\"。窗外忽然掠过夜枭的啼叫,声音与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上的礼炮轰鸣诡异地重叠。

次日清晨,小梅在玄武湖捡到块带编号的钢板。钢板上\"金陵制造局·民国三十八年\"的字迹旁,粘着半片桃酥渣。当她把钢板浸入湖水,涟漪中突然浮现父亲年轻时的身影——他正站在下关码头三号仓库前,手中握着的不是相机,而是杆刻满\"林\"字的汉阳造步枪。

南京站的返程列车启动时,秀兰贴着车窗数掠过的电线杆。第七根柱子上的反光突然扭曲成长沙军工厂的冷却塔,塔顶飘扬的红旗上,金线绣着的\"抓革命促生产\"竟与奶奶临别塞给她的手帕图案完全一致。手帕角落绣着的船锚暗纹里,藏着串数字:1969.4.23。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