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3章 底线(1 / 2)

加入书签

国内来的这些人哪见过这玩意儿。

一个个震惊的同时又无比振奋。

全都起得比鸡早。

睡得比狗晚。

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这里的一切先进工作经验和拍摄技术。

但邓朝这些演员拍完戏份就先回国了。

临近年底可是他们大赚外快的时候。

拍摄进程比吕中林预想得更快。

仅仅40天就拍完了。

不过前世也只拍了68天。

这部在前世难产了二十多年的电影更多的还是受限于技术。

但这一世有着他提前半年的准备。

又有着工业光魔的技术支撑。

所以拍得快也正常。

法兰克听说一部科幻大片只用了40天就拍完还有些不敢置信。

亲自来到摄影棚看了一遍素材。

最终才心服口服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高兴了。

因为拍得快就意味着钱花得少。

预算是七千万美金仅仅花了不到六千万。

大部分都花在了特效和布景上。

这意味就能节省一千多万的资金用于影片宣发。

吕中林没能拿到剪辑权。

因为剪辑师是迈克尔·卡恩。

一个三次拿到奥斯卡的剪辑大师。

当然他也有建议权。

吕中林还乐得清闲呢。

他也还要负责影片的原声专辑制作。

不过这都是小事儿。

需要演唱的他把谭婧、萨叮叮和李纹三人叫了过来录制。

后者虽然不是他公司的人。

但现在她也加入了“乐享馆”。

所以他给了对方一个机会。

同时也是打响“乐享馆”的名头。

需要纯舞曲的直接交给他的乐队。

比如片中用到的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圆舞曲》。

还有约翰·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中的华尔兹舞曲。

这些他早就让五彩石交响乐团给录制出来了。

正好电影上映时就可以开售唱片。

华纳对于他在影片背景音乐中的“奢侈”早已经免疫。

而且乐见其成。

法兰克还开玩笑说吕中林有些偏心。

难道不应该是全部都用上古典音乐吗?

而吕中林也要为自己的第一张英文专辑《吕中林·格雷特》的宣传忙活起来了。

本来按照原定计划。

他现在应该飞回国内参加第二届元旦跨年联欢晚会。

而后再回来开展宣传活动。

但现在时间还充裕。

而且国内有着韩海坐镇。

他也就不急着回去了。

吕中林也总算体验到时间以秒计算是什么感觉了。

华纳为了更好地宣传他的专辑和《人工智能》电影。

直接建议他举办了书迷、歌迷、影迷联合的见面会。

见面会上他不但得给歌迷签名合影。

同时来到现场的还有庞大的书迷群体。

既有《探案集》、《小王子》,也有《哈利·波特》的书迷。

一个星期下来。

他一刻不停歇地跑了梅丽卡七个城市。

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坐上回国的飞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