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5章 蚂蚁与大象(2 / 2)

加入书签

两年的时间,足够他把北部五郡城池修缮一遍,足够他把道路修缮一遍。

然后二十五座良庄拔地而起,顺利投入生产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正始四年夏秋两季已经开始收获粮食了。

袁树的北部五郡城池农庄联合防线和机动反击作战方案已经逐渐成形、初见成效,这份战略反击能力已经初步准备完成了。

他甚至有底气把知行学府主体迁移到晋阳县继续办学,他自己继续抽时间指导知行学府的学子们学习。

同时因为并州大建设的缘故,助农的机会大量增多,根本不需要怎么安排就有足够的机会和位置给知行学府的学子们参与进去。

于是知行学府北上之后,多达两万人的学子大量被袁树安排到了各地良庄内进行助农实习,也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良庄的建设效率。

并且这批学子经过助农锻炼之后,也具备了承担基层官职的能力,成为了袁树重要的后备官员资源。

这群学子就此获得了非常多的在官府实习的机会,得以在正式结业之前就参与到实际政务之中,去积累宝贵的经验。

这对于知行学府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也正因为这种情况,使得希望加入知行学府、跟随袁树学习心学的人越来越多,心学在民间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了。

到正始四年年底,在雒阳,已经开始有人把心学称之为“当世显学”,认为心学不再是一种新颖的、没有经过验证的学说,而是一种具备实际影响力的“显学”。

甚至在知行学府之外,在太学之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研习心学的人,袁树的《知行论》成为几乎每个士人学子都看过的热门书籍。

要知道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印刷术和足够结实耐用又便宜的纸张,书籍传播全靠口口相传或者传抄,而传抄主要也是用竹简,只有少量大户才用得起纸张。

饶是如此,抄录也需要人手,一本书字数可能不是很多,架不住抄录才是主流,耗费的钱财和时间同样都是天文数字。

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利因素,《知行论》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在雒阳一带流传,并且快速向南、向东、向北流传,为此产生诸多见解的儒生也是越来越多。

没有多少人再把心学当作悖逆之学来看待,而是把心学当作儒学的分支来看待,甚至还有人把袁树看作当代董仲舒,认为袁树可以成为第二个董仲舒,引领儒学走向复兴。

对于这种说法,袁树没有回应,但是也没有否认。

他确实需要这杆儒学复兴的大旗来办事,但是也不能如此明确的表露出自己的野望。

毕竟眼下儒学还是当之无愧的国学,而你却要让国学“复兴”,你安的是什么心

这种牵扯到儒学道统之争的事情不能说的太明白,也不能讲的太直接,有人帮他讲自然最好,但他自己确实不能公开表态。

否则朝廷里那些掌握官学利益门路的阀阅家族又该是何种滋味,就不好说了。

袁树到底没有打算现在就和他们开战,更别说他袁氏家族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了。

除此之外,从正始三年开始的募兵计划到正始四年年底也基本完成,两万两千人的骑兵招募计划正式完成。

甚至其中一万七千人左右已经完成训练、具备了战斗力,正式进入天雄军开始服役。

剩下的一万三千人再有最多半年也能进入天雄军开始服役了。

同时,袁树通过向凉州、幽州购买战马和向南匈奴购买战马等等方式,加上战争缴获,已经为这一万七千人配上了一人双马的作战配置,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意义上长途奔袭的能力。

单马状态下办不到的事情,他们现在可以办到了,鲜卑人的速度优势,这一万七千名士兵也能拥有了。

加上装备上的优势和身体上的优势,袁树认为这一万七千名天雄军骑兵有足够的能力正面对抗两万左右的鲜卑骑兵,或者说数量再多一些,两万五,甚至是三万,也不是不能对抗。

另外,并州州牧府下辖的设置在西河郡北部的西河牧马场也正式成型,开始运营。

袁树把整个并州松散不成型的养马资源全部整合在一起投入到了这个全新的大牧马场,所有骑兵也在这里进行训练,主打一个就近训练,对战马的培育也有好处。

而且这里距离南匈奴聚居地很近,也便于袁树监控、威慑南匈奴的部众。

牧马场东北部,是度辽将军驻地,两支军队距离很近,可以一起监控南匈奴,必要的情况下还能互相支援,好处多多。

南匈奴虽然最近一段时间没有闹事,但是袁树很担心这帮有前科且并不安分的家伙会和鲜卑人联合起来搞事情,因此,对南匈奴多留了一个心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