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三次东征樱花惨败?(1 / 2)
此时的忽必烈身旁已聚拢了一批汉人谋士,在这些谋士的提议下,忽必烈将金莲川作为亲王府所在地,施行汉法,创建制度,忽必烈的思想也逐步转变,确立了以汉法治汉地的策略。
接着忽必烈开始治理河南关中,稳定地方,发展农业,河南与南宋接壤,而关中是进攻四川的基地,忽必烈巩固后方,为日后进攻南宋做足准备。
赵大的拳头攥得吱吱作响,“真想让这可恶的家伙,尝一下官家沙包大的拳头!”
无奈只能继续往下看:
1253 年 9 月,忽必烈率领十万蒙汉大军,兵分三路,取道吐蕃,南征大理。
一年多的时间,忽必烈便征服了大理国,立下战功,也为日后争夺汗位奠定了基础。
征服大理后,蒙哥大汗不仅让忽必烈继续统领漠南事务,而且将中原其他各地也交予忽必烈管辖。
忽必烈继续治理中原,为表明以汉法治国的决心,他参照各国都城的模样修建了一座开平城,摒弃了蒙古人帐居的习惯。
1258 年 2 月,蒙哥下令兵分三路,大规模攻宋,蒙哥大汗亲自率领西路军,进攻西川,忽必烈被留在了汗廷,未随征。
攻打南宋的战争起初极为顺利,三路大军捷报连连,然而随后便不顺利了,先是东路军损兵折将,接着西路和南路也再无胜讯,攻打南宋受挫。
此时忽必烈致信蒙哥,表达了愿与大汗并肩作战之意,蒙哥正因东路军的溃败恼怒,遂让忽必烈统领东路军务。
忽必烈接手东路军权,对军队加以整顿,严明军纪,接连攻克数座城池,打到了长江北岸。
西路的蒙哥大汗因急于建功,又做出错误决策,攻打地势险要的钓鱼城,连续攻打数月,损兵折将,仍未攻克钓鱼城,最终蒙哥死在了钓鱼城下,西路军开始北撤。
“哈哈哈,死得好!”赵大拍掌大笑,激动的跳起来。
“不愧是我大宋的武将!一个小小的钓鱼城,都能干掉蒙古的大汗!”
“弃疾,你可知诛杀掉蒙哥的是我大宋的哪位将军?”赵大转头问道。
辛弃疾笑着点了点头,并开口……
得知蒙哥大汗的死讯,忽必烈悲痛不已,由于蒙哥死得突然,未曾确定祭祀,军中许多人劝忽必烈即刻北撤,争夺汗位。
但忽必烈认为若此时北撤,此次南征将全盘皆输,且争夺汗位需要实力,便继续攻打南宋,争取战功。
忽必烈渡过长江,开始进攻鄂州城,怎奈鄂州城坚固异常,久攻不下,此时阿里不哥已加快了争夺汗位的步伐,再不回去汗位就要落入他人之手了。
就在忽必烈进退维谷之时,南宋派人前来议和,开出优厚条件,于是忽必烈开始撤退。
忽必烈回到开平城后,阿里不哥多次派使臣催促忽必烈回哈尔和林奔丧并参加忽里台大会,同时暗中部署了一支精兵准备伏击忽必烈。
阿里不哥夺权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忽必烈决定先下手为强,决定在开平城举行忽里台大会。
1260 年 4 月,忽必烈在开平举行了忽里台大会,会议一致同意忽必烈为蒙古第五任大汗,阿里不哥随即也召开了忽里台大会,被选为大汗,一场战争势在必行。
忽必烈决定亲征阿里不哥,此时忽必烈手中有十万蒙汉联军,而阿里不哥拥有十五万蒙军精锐,论战斗力忽必烈不及阿里不哥。
此次战役中忽必烈借鉴了大理国兵法,用大象阵大败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仅带了不足一千随从逃命,他召集了草原上反对忽必烈的人,再度发起攻击,又被忽必烈击败,最终阿里不哥众叛亲离,身边仅剩下几百人,只得向忽必烈投降。
“最终,还是起了内讧,兵戈相见……”成吉思汗有些怅然的坐下。
接下来的事情,他已经可以预料得到。
应该就是自己这个孙子登上了汗位。
然后改变了蒙古不立年号的传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