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入营夺兵(1 / 2)
陈馀被张苍斩杀在河边,赵王歇在衡水被斩杀,项羽分封的代国赵国就此覆灭,臧荼又降了韩信。十八路诸侯,雍、塞、翟、河南、殷、韩、魏、代、赵、常山、燕、辽东十二国覆亡。
秦末诸侯,不到一年就被汉国吞并了三分之二,以荥阳京索古运河鸿沟为界,西面是汉国控制之地,东面却不全是西楚控制之下。
三齐的叛乱并没有停歇、田横为首的田氏余孽仍然争夺不休,北面的燕国态度暧昧不明,南面的衡山国、九江国、临江国分割古楚国,荆楚之地民心动荡,吴芮、英布翁婿无暇顾及中原,巨野泽中的大盗彭越聚集了上万人马,在秦末也是一方豪强,却并没有参与分封诸侯,目前仍在巨野泽啸聚山林,间或依附齐地某个势力,重做雇佣兵的身份参与征战。
东归之后,项羽是真的安心做西楚霸王,并未扩张自己的地盘,只是作为诸侯长和共推的霸主,总要被地方的争斗拉去平事儿。自从西楚元年开始,就没有消停过,甚至连自己的属地也没有认真打理。
如果不是刘邦东侵彭城,项羽甚至都想不起来要收拾这个曾经在义帝楚怀王熊心麾下并肩的战友。
一个有意要兼并天下,一个无意恢复一统天下的局面,两个人的命运在当初见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就已经分别了。
当初始皇帝第五次巡游天下,张诚曾经在围观的人群中见到过刘邦和项羽,面对秦始皇盛大的仪仗车队,刘邦感慨的是“大丈夫生当若此”,项羽说的确是“彼可取而代之”。
两句话的意思看起来相似,其实大不相同。刘邦艳羡的是那种权力的威势,项羽作为楚国遗民,念念不忘的却只是要终结大秦的统治,换了别人来做这个位置。
很多事,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注定了。
项羽理想的世界,就是春秋五霸各自为政,强势的诸侯国作为天下共推的霸主,平衡诸侯之间的纷争,而真正在大秦治下做过亭长的刘邦,内心却早就成为体制的一份子,理想中的天下就是高居在咸阳的皇宫,向全天下的郡县发号施令。
如果说谁为夺取天下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当然是刘邦的汉国这些将相。在始皇帝时期,萧何是县衙中诸吏之长的主吏掾;曹参是管理监狱的狱掾;夏侯婴是负责车马的司御;灌婴是负责城管的中涓……这些人虽然是大秦微末的小官,但是如果把沛县当做是一个小小的国中之国,这个班底也基本有了一个小小行政区的治理之能。
在建立新皇朝的时候,这些人最终得到了全新的职位,这些职位显然权力更大、级别更高,所谓位极人臣,但每个人所负责的业务,和当初他们在沛县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差别,只不过管理的部门更大、负责的区域更广,过手的钱粮更多而已。
体制内干过的人,自有适应和重建一个体制的能力。
大秦给未来的帝国提供了一套现成的模板,这套模板甚至使用了上千年。
在所有诸侯之中,也许只有刘邦和他的伙伴们准备接管大秦所留下的这个模板,其它诸侯都还只是抄袭战国六国的旧作业,这套作业当初就没比得过始皇帝写的那套,新换上来的这批诸侯,又远远不及他们的先祖,那怎么能比得上刘邦手里这本?
项羽所信重的亚父范增,活到七十岁,还只是个“名士”,战争起时,给人出主意混到了军队中,靠着文化水平获得了高位,最着名的计策也不过是在鸿门宴弄死来参加宴会的沛公,这都是什么土匪思维。在治理地方上,亚父范增又真能有什么经验和能力?
如果说陈胜吴广是泥脚杆的乌合之众,项羽分封的诸国,也不过是有过显赫家世的乌合之众,能有多大区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