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新帝登基,汉王郑均(2 / 2)
景王暂居之所内,李钺正坐立不安,反复踱步。
自被郑均救回岚州后,他虽知自己可能被拥立,却始终未得准信。
“亚父该不会反悔了,好叫我那两个侄儿当皇帝吧”
李钺在居所小院之中来回踱步,内心忐忑不安至极。额头冷汗涔涔。
虽然李钺觉得自己的机会很大,但太孙李璟和春生侯李丰的存在始终如芒在背。
尤其是听闻郑均近日频繁召见户部尚书刘虎、礼部侍郎周勉等人密议,在会议厅内同三尊元丹武圣密探,更让他如坐针毡。
“莫非……亚父改了主意”
景王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掐进掌心:“太孙是正统皇嗣,春生侯背后又有楚王支持,而我……不过是个灌顶而成的废物外罡……”
正胡思乱想间,院外突然传来密集的脚步声。
听到这个声音,李钺浑身一颤,双腿瞬间脱力,‘扑通’一声瘫坐在地。
“完了……定是来杀我灭口的!”
瞬间,李钺面如土色,脑中闪过历代宫廷政变中‘暴毙’的亲王,喉咙里挤出半声呜咽:“大都督终究选了太孙……我、我命休矣!”
房门被猛地推开,魏权大步踏入,见景王瘫软在地,先是一愣,随即抱拳道:“陛下!大都督已率文武百官至府外,请陛下即刻更衣受玺,登基大典就在今日!”
虽然这种货色有些垃圾,但魏权还是给予了李钺足够的尊重,抱拳。
至于行礼就差不多得了。
“登……登基”
李钺茫然抬头,半晌才反应过来,狂喜与惊惧交织下竟‘哇’地哭出声来,“我……不,朕莫不是在做梦”
魏权面无表情地命令麾下亲兵递上绣龙冕服:“请陛下速速更衣,莫误吉时。”
“好好好,朕这就穿!”
李钺欣喜若狂,当即取来冕服,甚至还不等人来侍奉他,他便胡乱的穿戴了起来。
魏权在一旁看着,沉默不语。
……
大都督府,临时敕造的高台之上。
郑均立于高阶,与卢正林、蔡抗、武黎扬三人并立。
而台下,则是岚州尚在的军中诸将及逃难至岚州的神京旧臣。
见魏权带着穿戴好冕服的李钺出现,郑均上前三步,声震全城:“国不可一日无君!今太孙年幼,春生侯孱弱,唯景王殿下乃烈宗血脉,仁厚贤明,当承大统!”
“万岁!”
文武百官齐声山呼,声浪如潮。
李钺被推上龙辇时仍在发抖,直到郑均亲手将一枚临时仿制的传国玉玺塞入他怀中,才如梦初醒般抓住郑均衣袖:“亚父!朕……朕必不负你!”
郑均微微一笑,接着道:“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邦,今以为先帝上尊号烈宗赵皇帝,景王殿下,还是请为先帝灵柩前扶柩了。”
先帝当然没有尸体存留下来了。
这只是衣冠冢,按照礼部的模式进行一比一复刻而已。
李钺闻言,颤抖着心,当即上前去,跟随着礼部的礼仪进行步骤去走。
按照皇朝规矩来说,新帝应该在先帝的灵柩前大哭特哭,以表孝道。
但奈何李钺现在是半点儿眼泪都没有,甚至差点笑出声来。
毕竟,虽然永昌皇帝乃是景王李钺生父,但对于这种级别的儿子,永昌皇帝向来是不在意的,父子俩根本没什么感情。
李钺,根本哭不出来。
所以,群臣只能看着李钺如同小丑一般在灵柩上干嚎,半天也见下雨。
这种模样,当即让底下的岚州群臣有些忍俊不禁。
独孤愿、于慎等臣更是愤懑不平,不知道为什么大都督不自己当皇帝,反而拥立这么个货色。
然而,这副怯懦模样落在某些人眼中,却显得格外刺眼。
太孙李璟站在群臣前列,双手紧握成拳,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他死死盯着高台上的景王,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
“皇叔这般轻佻怯懦,如何能担得起大周江山!”
李璟心中怒吼,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他自幼被立为太孙,受的是储君教育,自认比景王更有资格继承大统。
可如今,郑均却选了这样一个废物登基,而自己竟只能站在台下,眼睁睁看着皇位旁落!
“郑均……你今日选他,来日必会后悔!”
李璟心中恨意翻涌,但面上却不敢表露分毫,只能低下头,掩饰自己赤红的双目。
而除了郑均以外,卢正林、蔡抗以及武黎扬都成了李璟记恨的目标。
若是有朝一日,他重新掌权,成就曾祖父那样的伟业,定要将这四人抽筋剥皮!
另一边,春生侯李丰站在角落里,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眼角甚至渗出一点泪。
他年纪尚小,对朝堂争斗毫无兴趣,只觉得这冗长的仪式无聊至极。
而高台之上,郑均目光扫过台下众人,将李璟的愤恨和李丰的漠然尽收眼底,嘴角微不可察地勾了勾,心中已有计较。
“太孙不甘,日后必生事端,需得派人盯紧。”
“春生侯无知无觉,倒是省心,正好送去楚州,卖楚王一个人情。”
他收回目光,转身向景王躬身行礼,高声道:“臣郑均,恭贺陛下登基!愿陛下承天受命,中兴大周!”
“至此,年号‘景隆’,是为我大周景隆皇帝!”
文武百官齐声附和,山呼万岁。
一旁的三尊元丹武圣也和郑均一样,象征性的拱手见礼,并没有把这位‘皇帝’当回事儿。
景隆皇帝李钺身着临时赶制的龙袍,站在高台上正欲发表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令,忽见户部尚书刘虎快步上前,躬身递上一份奏折。
李钺展开一看,眼中闪过一丝错愕,但很快被谄媚的笑容取代。
奏折所列封赏之重,远超他预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刘虎高声道:“陛下初登大宝,当以厚赏定人心!郑大都督诛逆贼、护社稷,武、卢、蔡三位元丹武圣匡扶正统,皆应加殊荣以彰其功!”
台下文武百官屏息,目光聚焦于郑均。
只见郑均神色淡然,似早已知晓此事。
而武黎扬抚须冷笑,卢正林与蔡抗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玩味。
而看了这个奏疏之后,景隆皇帝也毫不犹豫,当即扬声道:“朕膺昊天之眷命,承祖宗之洪业,统御万方,抚绥兆庶。今海内初定,社稷攸宁,赖诸卿戮力同心,共襄大业。兹特颁恩诏,以彰殊勋,以酬忠勇,以固邦本!”
“岚州节度使郑均,秉性刚毅,谋略深远,战功赫赫,威震华夷。今封为汉王,加九锡,授中枢右丞相,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岚州、关中、直隶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以彰其功,以显其荣。”
“肃州节度使武黎扬,勇冠三军,忠贞不贰,扫荡边陲,安定疆宇。今封为肃王,加九锡,授骠骑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都督肃州、漠北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以酬其劳,以励其志。”
“宣州节度使卢正林,智略超群,德才兼备,抚民安境,功在社稷。今封为安王,加九锡,授中枢左丞相,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宣州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以表其能,以固其位。”
“博州节度使蔡抗,忠勤体国,谋猷深远,镇守要冲,功业昭著。今封为宁王,加九锡,授车骑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博州、今州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以彰其绩,以慰其心!”
一瞬间,在场四人尽数封王!
只不过……
卢正林看了一眼郑均,并不明白郑均为自己谋求的汉王是什么意思。
这岚州之地,从来没有汉国啊。
武黎扬的肃王、蔡抗的宁王和自己的安王,都是有历史依据的,所在各州皆有此等王爵曾经割据。
但郑均这个汉王,有点没想明白。
不过无所谓了,名号而已。
并不在意。
“臣谢陛下皇恩。”
郑均当即浅笑吟吟的开口,接着便站在了景隆帝身旁,张口笑道:“既如此,今日合该全军……”
话音未落,那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骥突然冲出,厉喝:“此乃僭越!四王并立,国将不国!”
此言一出,全场震惊。
就连太孙李璟都震惊的看向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王骥,心中叹息不已。
你为什么要出来送人头
王骥话音未落,整个高台骤然陷入死寂。
这位三朝老臣须发皆张,手中象牙笏板直指郑均,官袍补子上的獬豸兽纹在风中剧烈抖动,仿佛下一刻就要扑出撕咬。
“王御史!”
景隆帝李钺吓得从龙椅上滑落半截,慌忙抓住扶手才没瘫软在地,声音带着哭腔:“今日是朕登基大典,你这是作甚”
你!要!干!什!么!
之前你天天来找朕密谋,现在你搞这一手,亚父不会怀疑是我要陷害他吧!
“陛下!”
王骥重重叩首,额头在青石板上撞出血痕:“老臣受太祖皇帝知遇之恩,今日宁可血溅丹墀,也要诛此欺君罔上之贼!”
看着这御史,郑均也不想在今日斩了他,耽误了好日子,便道:如今天子年幼,天下之事只不过是我等群贤暂未摄政,王御史误会我们了。”
景隆帝虽然已经三十五岁,但郑均说他年幼就年幼!
“天下之事在天子,在诸位大臣!而你,只不过是……”
郑均听到这里,眼中寒芒骤现,周身青金真元如狂涛翻涌,未待王骥再吐半字,右掌凌空一压,真元凝作万千锋刃,裹挟着撕裂虚空之势倾泻而下!
去你妈的。
你以为你是袁绍,我是董卓
闹麻了!
“轰!”
郑均真元如山,浩瀚而来!
王骥骇然暴退,却见那青金光华竟如影随形,瞬息穿透其护体罡气。
一声闷响过后,王骥身躯僵直,眉心浮现一道血线,继而周身经脉寸寸崩裂!
堂堂通窍二境的武者,竟被郑均隔空一击震碎元神,当场道消身殒!
甚至,只是死了神魂元神,肉身竟只有眉心的一条血线。
看到郑均出手之后,那三尊元丹武圣同时眼神一眯。
虽然郑均并没有全力出手,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等手段足以证明郑均的实力了。
毕竟镇杀通窍并不算难事,但在让对方肉身不溃的情况下镇杀,还是比较困难。
看来这位郑岚州,颇有手段。
武黎扬在心中想着。
而郑均现在的心情自然是不太好,他懒得看那些神京旧臣,大手一挥,接着道:“秦逆来袭,已达新驿城下,三日之后全军出征,陛下当为将士祈福,御驾亲征!”
“陛下,接下来还有一些受封名单,譬如封平州刘氏老祖刘谙为荆王、陇州赵氏老祖赵炜为庆王、胶东秦存海为莱王、蜀中张本功为巴王、云州辽东总兵王成栋为辽王!”
郑均深吸一口气。
除了他们三个之外,其他的各地元丹老祖也要封王。
郑均甚至要把秦存海和张本功都封王。
有枣没枣,打两杆。
李氏宗王很多
那大家都别玩了,人人都是王!
至于王号为什么都有些抽象……没办法,好王号都被神武皇帝封完了。
总不能封大伙当郡王吧太寒碜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