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03章 亲征(2 / 2)

加入书签

如果是诸葛亮刚出岐山的时候,这样的战报足以糊弄曹叡,但是在几次战事失利后,哪怕是毫无一线战争经验的曹叡,也能从战报中品出问题来了,所谓“前期痛击蜀军之勇,因渭水暴涨导致撤退,以避洪水之险,保存实力”云云的说法很可能就是魏军遭遇了蜀军的水攻,毕竟昔日于禁被水淹七军,大魏这边也非常理直气壮地记载为“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坚决不承认这是关羽主导的水攻。

当然这种记载很容易导致于禁看起来像个不通军事的傻瓜蛋,而派他率军解救曹仁的武皇帝显得识人不明,好在于禁投降了关羽,所以这个锅就全都让于禁背了。

至于后来的“蜀军驱当地之民为前锋,官军将士见此景,心怀不忍,弗忍攻之。未几,民众奔涌,官军阵型遂乱。蜀军乘机掩杀,官军大败。如此者三,官军力不能支,无奈而退”的说法更是让曹叡觉得不可思议,他倒不是觉得蜀军干不出这种事情来,只是觉得魏军绝不可能这么爱惜民众,哪怕他自己也是知道魏军迁民的时候会做些什么龌龊事情的,但是曹真和司马懿都是他信赖的大臣,所以他也不好说魏军到底是怎么失败的。

至于最后委婉索要援军的话,反倒在曹叡的预料之内,如今关中战事显然有糜烂的趋势,但是长安又是万万不能丢的,倘若丢了长安,无疑是在告诉天下,蜀汉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分裂势力,而是可以跟大魏掰腕子的旗鼓相当的对手,那些已经被镇压下去的思念前朝的遗老遗少定然会蠢蠢欲动。

所以哪怕曹真不要援军,曹叡也会派遣。这一次无论是钟繇还是陈群,又或者是华歆、王朗、蒋济、董昭、辛毗、卫臻、孙资、刘放,都劝不住曹叡御驾亲征的念头了。

甚至还有刘晔这种马屁精在一旁煽风点火,说什么“陛下若亲载社稷之重临幸长安,则蛟龙遁形、刁民束首,此诚不战而屈人之兵也”,陈群一边暗骂刘晔是佞臣一边试图进行补救,比如拖延一些陛下出征的时日,至少准备好大军的粮草并抽调民夫。

如今已经是四月,虽然已过了春耕的主要时节,但是抽调民夫很可能影响春耕工作,像除草、施肥、灌溉等工作依然需要大量人力。部分地区可能还在种植一些晚熟作物,比如某些豆类、薯类,而南方更是水稻插秧高峰期,此外还要组织民众整修水利,免得沟渠失修引发夏季洪涝。

抽调民夫会让这些区域劳动力短缺,影响播种进度,陈群用了各种方法试图让陛下理解“若四月发襄阳民丁,则荆北稻田尽废”这个概念,总算略微控制了抽调民夫的规模。

文聘依然在镇守襄阳,曹休也依然镇守扬州,幽州刺史王雄刚刚暴揍了脑子犯轴觉得大魏输给蜀军后虚弱于是想要造反的轲比能,荆州刺史毋丘俭上书表示荆州一地蜀吴均无异动,总体而言除去西线的战事不忍言外,大魏其他地方都是很安定的。

所以曹叡的臣子们拼命挤了挤大魏的家底,又把武卫营和游击营抽调起来,外带从豫兖青徐各地抽调了一些外军,凑出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这几乎是魏军剩下的所有野战机动力量,如果还想抽调更多的士兵,就要抽调东线和北线的守军了,那意味着一旦有外敌入侵,中央非但不能抽调一支援军去支援,反而可能因为抽调了边防导致原本的防线岌岌可危。

不过不留下一些军队应急的原因也很简单——陛下目前没有国本,所以陛下的安危就是大魏的重中之重,如果留下预备队导致陛下去前线的时候遇险,那么这个预备队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抽调所有的精兵良将,保护好陛下的安危,最好顺带把蜀军赶回凉州,这样就可以让朝廷诸公不要再头疼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