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9章 发展进一步外溢(1 / 2)

加入书签

清朝的国内海运主要依靠沙船,上海在清代之所以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沙船业的持续发展。

出吴淞口,向南经过浙江和福建广东,都属于南洋;向北经过通海、山东、直隶和关东,都属于北洋。

南洋多岛屿,水深浪大,只有乌船才能航行;北洋多沙滩,水浅礁石坚硬,只有沙船才能通行。

沙船通江达海,为联系江海的上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鸦片战争后,上海的港口和码头也因此得到了扩建和改造,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航运需求。

但沙船依旧是帆船,受季风影响,没有蒸汽机船便利。蒸汽机船吃水浅,可以进入长江,却有沙船的优势。

运输业也是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能够壮大“丰南号”的海上实力,这时候正是蒸汽机技术领先的时间,必须利用起来。

运输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等同于商业,把控住独家商品就能把控住销售。所以,必须要把控在自己人手中。

柏家入籍瑶寨的几个人就可以用上了,通过孟一昳的关系将他们的户籍从防城迁至钦州,然后在钦州购买房产田地,打造成钦州的土豪乡绅。

然后以他们的名义开始报备造船。清朝的海船大部分在海外建造,但必须造船前需要向官府报备,造回来之后才能营运。

文莱国也是海外,自然也是这种类型,有孟一昳居间,自然报备手续能办好,就等着美里船厂交付船只了。

无论孟一昳还是李九章都需要可靠的运输,因为陆地运输的时间太漫长,而且孟一昳经营的玻璃制品运输中极易碎裂,不如水运把稳。

一旦钦州能够从海运到达上海,再通过长江进入江苏、安徽等地,那么市场占有率将极大的提高。

几年过去了,“丰南号”的产品,西洋人也都能仿造出来了,现在就是要比口碑和成本了。

虽然“丰南号”的制造人工成本很低,但谁也不嫌钱多啊,在运输环节上能节约成本那是最好了。

在“丰南号”无意识的扩张中,钦州也渐渐开始成为人力资源来源地了。

加上十万大山东段瑶人的加入,“丰南号”的人力勉强算是跟上生产扩大的节奏。

幸好“丰南号”完善了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架构,提拔了一批干部,所以,摊子虽然铺的大,但管理上还是能够驾驭的。

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有着强大发展动能,所有官僚体系的弊病尚未显露。而底层的劳动者,面对新式的生活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尤其是建设房屋这一块,驱动着他们热情的投入到生产劳动之中。

风气这东西一旦形成,就极易传开,中国人血脉里其实围绕家庭或者家族的建设,有两样东西是极具热情的,一项是田地,一项是房屋。

十万大山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掩下,新式的砖房建设一直不得停歇,“丰南号”给员工的住房贷款总额在不断攀升。没有新式房屋就很难在娶亲中脱颖而出,这种风气已经形成了,就不会随着沈云峰个人意志所转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