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6章 世纪复原卡桑火箭弹的可行性分析(1 / 2)

加入书签

复原卡桑火箭弹的第二个难点,是弹体材料。

虽然卡桑火箭弹的弹体材料一般是普通的钢管,

如自来水管、燃气管道常用的镀锌焊接钢管等。

但以17世纪的技术条件,还是很难生产出这种钢管的。

毕竟现代的无缝钢管基本上是用热轧、冷轧、挤压、顶管四种方法生产出来的。

其中最古老的技术是挤压法。

1836年有一位名叫汉森的人采用挤压法生产无缝钢管,

虽未成功,却是第一次有记载的尝试。

1867年英国又有一项关于挤压工艺的专利,在汉森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

埃利奥特于1882年取得了这种生产无缝钢管技术的专利。

由此可见要在17世纪实现无缝钢管生产工艺还是太难了。

毕竟那是机器化大生产才能实现的工艺,至少需要瓦特蒸汽机成熟才行。

但李国助还是可以用铸造或者锻造的方法来生产弹体,

性能上肯定是无法与现代技术生产的无缝钢管相比,

但绝对不会比康格里夫火箭和黑尔火箭的弹体质量差。

而且以硝糖炸药为推进剂,并采用现代弹体和发射架结构的火箭,

在弹道稳定性、安全性、射程方面肯定都会大大超过康格里夫火箭和黑尔火箭。

而且现代火箭尾翼的加工工艺实际上比黑尔火箭那种弯曲尾翼还要简单不少。

何况随着蒸汽机技术和炼钢技术的进步,

用挤压法生产无缝钢管的技术也未必就不能在17世纪出现。

1836年正是蒸汽机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汉森没有成功,不代表中国就不能成功。

毕竟南海边地公司现在已经提前95年搞出了类似纽科门机的廉司南机,

还能借助曲柄连杆机构使之可以提前被用于工业生产。

从纽科门机出现的1712年到瓦特蒸汽机成型的1782年,

用了70年时间,到1836年又是54年,合起来是124年。

类比之下,南海边地公司至迟应该能在18世纪40年代尝试制造无缝钢管。

但到1687年,南海边地公司就应该具备制作无缝钢管所需的机器化大生产条件了。

复原卡桑火箭弹的第三个难点,是战斗部炸药。

虽然硝糖炸药的爆速是黑火药的6倍还多,但其在安全性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硝糖炸药对热、摩擦、撞击等外界刺激的感度相对较高,

作为战斗部炸药,在火箭运输、储存和发射过程中,

易因各种意外因素引发起爆,导致严重安全事故。

硝糖炸药稳定性欠佳,长期储存时,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

易发生分解、变质等反应,降低炸药性能,甚至可能引发危险。

不过黑火药在这方面比硝糖炸药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若要追求更强的毁伤效果,硝糖炸药肯定比黑火药更合适。

不过还有一种比硝糖炸药更强的炸药,

也是在李国助的知识范围内和17世纪的技术条件下有可能实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