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2章 世纪工业化制取三酸的可行性分析(1 / 2)

加入书签

既然知道确切方法和步骤,又没有什么这个时代难以制取的设备和材料,

那么提取到大蒜素成品便没有多少难度,

李国助只用了五天就得到了纯度较高的大蒜素成品。

这是一种油状液体,具有挥发性,有浓烈的大蒜气味,

可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在水中溶解度相对较小,

不太稳定,遇热或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分解失去活性。

有刺鼻气味、易失去活性,是大蒜素的两大缺陷,

需要比较严苛的储存环境,如低温、密封、避光、添加稳定剂,

或将大蒜素制成固态等手段,才能使保质期达到一两年。

但若保存不当,如开封后没有及时密封、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等,

其有效成分还是会较快挥发、分解,

可能几个月内就会出现明显的活性降低、药效减弱的情况。

好在李国助还知道一种化学方法,

可以有效提高大蒜素的化学稳定性,延长其药效保持时间,

就是通过化学改性,将大蒜素制成性质更稳定的盐类或酯类衍生物,

提高化学稳定性,延长药效保持时间。

制成盐类衍生物的原理是,大蒜素分子中存在具有一定酸性或碱性的基团,

可以与合适的碱或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相应的盐。

盐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好的离子键结构,相对大蒜素本身更为稳定。

制成酯类衍生物的原理是,大蒜素分子中的羟基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类化合物。

酯键相对稳定,能够提高大蒜素的化学稳定性。

这两种方法基本上都要用到三酸两碱。

鉴于三酸两碱在现代化工和军事工业中的重要性,

李国助决定先试着制备一下三酸两碱,然后再对大蒜素进行化学改性。

三酸是硫酸、盐酸、硝酸,两碱是氢氧化钠、碳酸钠。

1740年以前,制造硫酸都离不开绿矾。

8世纪时,阿拉伯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将硝石与绿矾在一起蒸馏制得硫酸。

1526年,人们已能用干馏绿矾的办法制取少量发烟硫酸。

但这种方法制成的硫酸产量很小,而且浓度不高,是稀硫酸,

基本只够供实验室使用,无法实现工业化制取。

上辈子李国助几乎没做过化学实验,对此还没有体会,

但这次亲自做过以后,他对此才算有了真切体会。

想到上辈子看过的某些明末穿越小说,用绿矾制硫酸就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运用,

李国助简直都快笑死了。

17世纪,德国化学家格劳勃提出“硝化法制硫酸”,

才算是为硫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1740年,英国人沃德将硫磺和硝石在金属容器中燃烧,

将生成的三氧化硫气体通入玻璃容器,加水蒸气冷凝成硫酸,

才算首次实现了硫酸的大规模制备。

1746年,英国人约翰?罗布克改进设备腐蚀和玻璃强度问题,

把玻璃容器换成铅室,创建了首个铅室法制造硫酸的工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