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三十六 战士半死生 10(2 / 2)

加入书签

秦玉道:“徐使君以八千厢军尚可保河东无虞,若是我左骁卫两万五千大军却失城陷地,岂不堕了我左骁卫名头?倘若如此,我秦玉唯有一死以谢天下了。”

徐恒笑道:“倒也不致如此,只是我等筹谋,却也不得不作最坏打算。还有一条路,可使我左骁卫一战扬名。只是此计过于凶险,若成,则可直逼太原,若败,则我左骁卫精锐尽丧。”

秦玉看看徐恒,猛地想起数年前为陈封所献计策,心下已是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只道:“是哪一条路,请永业教我。”

徐恒道:“那便是我大军孤军北上,直取乐平。代军此来,必是东路兵马尽出,他乐平山与乐平驻守兵马必少,我大军必可一鼓而下。我军虽缺粮,却可直取乐平山代军营寨,他寨中纵然粮草不多,想来也够我用上两日。若得两日粮草,便足够我取了乐平,大军粮草便可在乐平筹措。我若占了乐平,和顺代军必然撤兵,收复和顺便可兵不血刃。而后我大军西进,与威胜军兵马约定一同攻打南北关。南北夹攻,太岳山唾手可得,代国西路兵马便不足为患。太岳山在我手中,岂非可发兵直逼太原?”

众人皆已听得呆住,秦玉沉吟不语。徐恒这条计策虽险,却比数年前他向陈封所献计策还要稳妥些,此刻他才明白当年陈封不愿用这条计策的原委。

此计若成,天大的功劳便在眼前,郑国垂涎多年的代国疆土也有望攻取。若能扫灭代国,燕国再不敢轻易进犯,北疆可望罢息刀兵。待到国力强盛之时,郑国还可北出雁门伐燕,一统北方。自己若得此功,足以名垂郑国史册。

但若不成,八千余条性命皆在自己一人手中,这些人日日在眼前,纵然是最微末的小卒,他秦玉即使不能叫出名字,却也熟悉那些面孔。若是这许多人皆命丧此役,他秦玉便万死莫赎了。便是他自家的性命,也必将葬送于此役。

只听徐恒又道:“只是这条路凶险至极。我孤军深入代地,后方绝无粮草接济,只能以战养战,若是一朝断了粮草,必然全军无幸。再者我只八千兵马,这些兵马虽不少,但若说在代国境内攻城略地,只怕仍是稍显不足。况且我军长驱直入,便是要速战速决,倘若一战不利,非但兵丁折损不能填补,只怕立时便要落入四面受敌之困境。因此我虽为璧城献此计策,却也要请璧城三思而行。”

秦玉仍旧沉吟不语。张羽道:“徐先生,这计策确是极好,然若是代军得知我弃了漳泽寨,他不来理会,却径直去攻打辽州,又该如何是好?辽州守军只一千兵马,燕代兵马有一万之众,只怕难以守住城池不失。若失了辽州,代人便可挥师直取隆德府。隆德府更无兵马把守,岂不是旦夕不保?那时我左骁卫各路兵马非但再顾不得前沿防线,便是我等在代地,只怕也要立时回师救援隆德府。这计策岂非要落空?”

徐恒呵呵笑道:“这却不需担心,我料辽州不致有失。鹤霄,一来代人不知我辽州虚实。他虽曾攻打辽州,但我等援军到后,他却不知我有多少兵马留守辽州。二来代军兵马虽众,却不足为惧。代军亦是远来,不曾备得攻城器械,他要修造,非一时半刻可得。况代军能攻下和顺,围困漳泽寨,不过是倚仗燕军精骑而已,若无燕军相助,代军便是乌合之众。然燕军皆是骑兵,何等金贵,岂会助代军攻城?纵是攻城,骑兵也全无用处。因此我料代军必不敢去攻辽州。沈园之意,不过是占据和顺,牵制我大军,待他中路李敢突破威胜军防线后,他再与中路军会同进兵。”

张羽道:“若是如此,徐先生这第三条路确是可行。”说罢转头向秦玉拱手道:“制司,此计虽然凶险,若成,却可一劳永逸。制司若决意北进,我等甘愿赴死,请制司勿以我等为念。”

洪钟、马保也拱手道:“请制司决断,末将甘领军令,万死莫辞。”

秦玉看看三个将领,又看看徐恒,却仍是迟疑难决。徐恒道:“璧城,要成大功,不可犹疑,莫忘了前朝人曾有诗云:一将功成万骨枯。”

秦玉怔怔看着徐恒,眼中忽的闪出光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