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6章(2 / 2)

加入书签

在这方世界,不修仙道便有这样的弊端,

神魂脆弱,极易被鬼怪侵蚀、操控,任其涂抹改写。

“这里的分舵在哪?”李源回过神,转头向身后众人问道。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呼啸的风声,

身后众人皆缄口不言,寂静得可怕,好似这问题从未被问出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散在风中。

“人没了?”

李源疑惑的回头,目光扫过同行众人,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一片冷漠的寂静。

众人或是低头不语,或是眼神闪躲,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对视。

就好像他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局外人,这让李源心里一阵愤怒,却又有些无可奈何。

“天色不早了,各位,找个客栈早些休息吧!”

胡斌洪亮的声音骤然打破了这份略显尴尬的沉默。

他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果断,似乎早已习惯了发号施令。

这话一出,仿佛是给身后的众人下达了一道指令,纷纷跟着附和起来。

那场面,就像是一场事先排练好的戏。

“……”

李源冷眼微眯,没有说话,而是随着大流跟了过去。

不久后,一行人抵达了秦山镇中心。

小镇不大,却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

虽然氛围很诡异,但这个镇子上的确是有人生活的。

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为这个诡异的小镇,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众人很快在一家客栈安顿下来,简单收拾好行囊后,李源便行动起来。

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整个堂口的人都被杀了,想要了解秦山镇的情况,如今只能寄希望于向路人打听。

李源走出客栈,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走向街边一位正在客栈门口抽烟的老者。

他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恭敬地向老者拱手作揖,开始了询问。

然而,老者只是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

李源并未气馁,又接连询问了好几位路人,可得到的回应不是冷漠的摇头,或是几句敷衍的话。

每一个人都像是对陌生人充满了防备。

一晚上在秦山镇上,四处打听,所获的消息却极为有限。

除了知晓,秦山上有一座道观出了变故,其余的便是,山中野兽众多。

时常听闻有人在山中迷路后,惨遭野兽吞食。

至于具体是哪些野兽,打听来的说法可谓五花八门。

有人言之凿凿说是狼群,有人坚称是女妖精,还有人信誓旦旦称是邪祟。

恰在此时,李源在客栈内听到一位书生提及秦山。

他心想这书生在这其中,气宇不凡,不似本地人,便站在一旁,

一边暗自观察着这位书生,一边竖起耳朵听他喃喃自语。

书生宁臣瞧着手中的面饼,肚子咕咕叫个不停,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忍不住对着馒头念叨:“明日到了秦山就能有好吃的了,到了秦山,老爷会给我大鱼大肉招待!”

李源心中一盘算,觉得这或许是个获取消息的契机,便走上前去插话道:

“这位兄台,看你这身装扮,像是在外游学的士人……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宁臣抬眼望去,只见李源虽然身着蟒袍,但举止间透着不凡的气质,

一看便是饱读诗书之人,不似匹夫,心中顿时生出几分好感,连忙答道:

“在下姓宁,名臣。不知兄台贵姓,可是同我一样在外游学的士人?”

宁臣嘴上虽客气回应,心里却想着随意寒暄几句,就去通铺吃饭。

毕竟出门在外,人心难测,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

“在下李源。”

两人一番寒暄,话语在你来我往间,渐渐熟络起来。

李源瞧出宁臣言辞中的谨慎与客气,心中却依旧热情不减。

他想着,这一路打听秦山的消息困难重重,眼前这个书生虽不知底细,但多一个人多一份助力,或许能从他身上寻得一些有用线索。

想到这儿,李源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热情地说道:“宁兄,天色已晚,想必你也奔波了一天,不如与我一同用个晚膳,也好多些时间交流交流。”

宁臣听到“晚膳”两个字的瞬间,只觉腹中,一阵强烈的饥饿感袭来。

一整天的赶路,他本就饥肠辘辘,了。

之前对着冷面饼望眼欲穿,此刻,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各种饭菜的诱人模样。

他张了张嘴,想要推辞的话几次来到嘴边。

可肚子里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咕咕声,仿佛在拼命抗议,硬是把那些拒绝的言辞又给“吞”了回去。

犹豫片刻,宁臣脸上露出一丝略带尴尬的笑容,说道:“如此,那就叨扰李兄了,实在是盛情难却。”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谈着,不多时,店小二便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陆续上桌。

李源眼角余光瞥见宁臣,只见他的目光像被磁石吸引,直勾勾地盯着刚端上来的饭菜,

那眼神里满是藏不住的渴望,下一秒就要一头扎进菜里。

李源不禁微微一笑,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温和地说道:“宁兄,不必客气,请随意享用。”

起初,宁臣还细嚼慢咽,保持着斯文的模样。

可美食的诱惑实在难以抵挡,尤其是对于许久未曾尝过这般美味的他来说,

没吃几口,理智便被饥饿彻底打败。

他的动作逐渐变得急切起来,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着饭菜,不一会儿,腮帮子鼓鼓的。

李源瞧准这个时机,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笑意,看似随意地开口问道:“宁兄,一直听你说要去秦山,倒是好奇,不你此番前去所为何事呀?”

正沉浸在美食中的宁臣愣了一下,他一边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着肉,一边含含糊糊地回答:

“李兄有所不知,在下自幼家境贫寒,再加上我至今未曾中个功名,日子过得困难,常常要靠乡亲们接济度日。”

“就在前段时间,我家一个老乡,从京城回来的,连夜找到我,

说是这边秦山上一个村子里,有个大地主,想给自家的子女们请一位私塾先生,讲授些基本的学问。

可那地方在山上,一般人都不愿意去。巧了,我那个老乡就把这事儿介绍给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