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章 君臣(1 / 1)

加入书签

第60章 君臣

由于萧何的真诚退让这使原本帝相之间已经产生的间隙得到了弥补,特别是刘邦和吕后对相权过重的萧何的猜忌有所减弱这便使整个帝国的行政运转顺畅因而两大国策的执行情况也相当不错。因为汉初时,帝国的政务都由丞相来负责。他们平时独立办公,如有大事则三公会议(一起讨论),再拿出方案交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也只能对着已经拿出的方案说可说否。因为皇帝是国家元首,丞相是政府首脑,围绕皇帝的办事机构便叫宫廷,围绕丞相具体执事的便叫政府。宫廷的经费来自工商税收,朝廷的来自田赋收入。田赋是大头,用作政府公款。工商税收是小宗,算是皇帝私房钱,宫中府中泾渭分明。由秦朝沿袭下来的这套政治制度,在刘邦还在为与项羽争夺天下忙得不可开交之时,无心料理政务,一直管理后方的萧何便又不动声色地将这套制度略做修改,使帝国逐步形成两个政治中心,即宫廷和朝廷,两个权力中心皇宫和相府,两种最高权力皇权和相权。这其实已是不折不扣的分庭抗礼了。战争时期,政务对刘邦来说不是最紧要之事,便由萧何自行决定处理;但是战争结束,刘邦的精力由军事而转为治理天下,那么象征最高主权的皇权的大手也要伸到本归属相权治事领域了。萧何的退让,意味着相权终究还是尊重皇权,君臣便有了相安无事的前提和基础,而刘邦也看到了萧何长期在后方政事方面的经营,已经无法轻易替换和更转,唯有不过多干预相权才能有帝国的长治久安。

另外最近帝国又添了一桩喜事,唐山夫人为刘邦生了一位皇子,已经年近六旬的刘邦自是龙颜大悦。为此,颁布诏令大赦天下。刘邦本来成婚就晚,再加上长期来往于两军阵前做战,所以作为皇帝的他,虽是希望子嗣越多越好,可是即便加上唐山夫人产下的龙子也不过才八个,而且除了庶出的长子刘淝之外,若按古制十八岁为成年的话,都未成年。不过又得一位皇子,就意味着将来这刘氏天下又多一个可以襄理皇帝共治天下的自家儿孙。他兴奋地给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取名为刘长,希望自己这最小的儿子如同自己创建的帝国一样都能够福长、寿长。

喜得爱子、国策顺利推行、未央新宫落成、再加上一直让他总有隐忧的代地边境匈奴冒顿自白登退兵之后再也没有犯边,取得了和平,新帝国如清晨的太阳正冉冉升起,一派全新向上的气象,让长期在马背上度过时日的刘邦总算可以舒心地在宫里过几天安生的日子。

当然也并非全都是开心事,自从许以匈奴大量岁币方能从白登山上脱围而出之后,近些日子,单于冒顿派来使者手持国书要求刘邦兑现当初的承诺。刘邦一边毫不在乎地应承绝对不会食言。一边又召开了朝会,要求以萧何为首的三公,迅速拿出了结此事的办法,以便确保北方边境的长期和平。可是这用金银来赎买安宁的办法,前提是要国库充实。但是,如今民艰业僻,本来田赋和工商税收就已微薄,再加上连续修建长乐宫和未央宫,国库已经彻底空虚几乎是见底了。若是提高田赋和税赋增加收入,那等于是将刚刚减少税赋,与民修养生息的国策给否定了,朝令夕改显然不行。除此之外,萧何、陆贾等人议来议去也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弄钱的法子了。只好谁踢来的皮球再把他踢还给谁。萧何上了一道长长的奏章,大意是将目前国家经济的艰难自己如何左支右绌又道了一遍苦水,接着便是如今方开始执行陛下制定的减负国策又不能增加税赋,因此给予匈奴的岁币,实在是拿不出。若是陛下号召天下各封王以及功勋列侯捐款,哪怕是借款则或能凑够岁币。

反正说来说去,政府是拿不出这些钱,我萧何还给陛下出了一个主意,就看你刘邦张不张要钱或者借钱的这金口了。

刘邦捧着萧何的这道奏章,不禁苦笑连连。各地的封王和功勋列侯已经被减少税赋和迁徙大户对自己暗地里怨声载道,现在再找他们捐款或者借钱都是无任何可能。萧何的这个主意纯粹是敷衍自己。其实萧何和刘邦都在为这岁币之事上各有算计。刘邦想让萧何从政府经费中解决此事,而萧何呢,则想让刘邦由少府管理的工商税收中也就是刘邦自己的私房钱里掏出这笔钱。因为,天下迁徙了十万大户到关中,那么这将会给刘邦自己带来巨额的税收,既然把原本政府的收入切了一块到了你刘邦的钱袋里,那么你当初和匈奴怎么承诺的,你就自己掏腰包来解决吧。但是萧无论如何是不能在三公议事中说出来,因为那陆贾虽是御史大夫,同时兼政府的副丞相,但他是刘邦的心腹之人,有安排在自己身边监视之意。所以自己的这层心思也就不能公开说出来,让刘邦自己琢磨去吧。

刘邦心道,政府没钱,有钱的众王公大臣们也不好意思再向他们讨了。想来想去,刘邦也不会舍得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出来,于是他便用起自己在家乡当亭长时应付酒钱、赌账时常用的老法子:先认账后拖账最后再赖账。他先好吃好喝招待好匈奴的使者,然后对其说明岁币正全国之内征集中,待征齐之后便送往匈奴。这样便打发使者先回去了。然后他就将此事搁置一旁,此账先拖下来再说吧。

无论怎样,即将过去的一年自己化险为夷,新添皇子,国运朝升,于是刘邦特地颁下诏令在汉十年十月举行盛大的迎新年仪式,无论同姓还是异姓封国之王、功勋列侯、大臣将相都须来朝祝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汉高祖元年至汉武帝元封六年这段时期内,汉朝沿袭的是大秦历法,以每年的十月为首,第二年九月为岁末。所以,如果本书中出现同一年的正月在十二月之后,请读者不要奇怪。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恢复夏历,仍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末。

岁首之日,同姓封王齐王、楚王、荆王、代王,异姓王淮南王、梁王、长沙王、赵王也都从封地来到长安朝贺。并且,刘邦还把自己的父亲,被封为太上皇的刘老太公也从栎阳的宫中给请了过来。因而未央宫的前殿之上,不仅是王侯、贵戚、将相共聚一堂,还有着温暖祥和的家庭气氛。刘邦置酒高会,真可谓是自建朝以来最为盛大的一次欢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