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章 儿子(下)(1 / 2)

加入书签

第69章 儿子(下)

客观上来说吕后举荐刘恒为代王,并非是因多么喜爱刘恒而促刘邦封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儿子刘盈将来天子大位的稳定。不过,谁也没想到,正是自己这样的一个安排,日后却让刘恒有机会继承天子之位。刘恒也成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汉文帝。刘邦死后,吕后临朝执政的十年间,刘氏亲族势力被吕氏削磨、打击地奄奄一息,刘邦与姬妾所生的几个儿子,有的被鸠杀、有的被封上门窗饿死、有的郁郁自尽。刘恒却因隅居边国,不曾引起关注,再加上自己与母亲一样都非常善于隐忍,得以默默生长。待到吕后死后,吕氏家族与拥刘派火并,拥刘派胜利。大臣们在合议由谁来当这个皇帝时,最后判定的标准竟是,刘氏亲族现存的王里,谁的母亲最为善良平和,无权力欲,便推举谁为天子。他们都给吕后整怕了,生怕又出一个这样的太后。选来选去,最终觉得还是代王刘恒最为礼贤下士、仁慈忠厚,特别是他的母亲也同样和善亲仁,没有手段。于是这才迎刘恒从代地来朝,继帝位。在代地多年的艰辛朴素、隐忍求全使刘恒能了解民间疾苦也善于处理与大臣关系,因而成就了自己的一代明君。

而刘恒的母亲薄姬前半生只是一个乱世中君王手中可随时废弃的玩物,后半生的命运却否极泰来,乾坤扭转,成为也可以左右朝政的一代太后。吕后执掌天下之时,刘邦其他的姬妾都被吕后深锁幽闭宫中,生不如死,唯独对薄姬因无曾经的嫉妒和戒备之心才允许她可以和儿子一起去代地。这样母子二人方能够远离长安的政治漩涡,保全自己,才有日后的一切。

吕后去了一趟甘泉宫面见刘邦。刘如意移封赵地成为赵王,刘恒获封代王的大政就这样确立下来。若是依照吕后的意思,这两个孩子既已封王就不该再久居长安宫中应各自去封国临政。特别是她希望刘如意能尽快离开刘邦身边,这样对刘盈太子位的威胁便几乎可以化为乌有了。

戚夫人虽然对自己儿子封王的心愿已是获得满足,由此而晋太子位也未可知,若此刻便离开长安,那便无更上一层楼的可能了。况且她哪里舍得自己还尚未成年的孩子此时就要去北地,于是三番五次的歪倒在刘邦怀里痛哭流涕,诉说对孩子如意的不舍之情。本来已是老来得子倍加爱惜如意的刘邦,想想戚夫人的话也是同样的泪落襟边。于是决定:自己尚还年幼的儿子们,王虽已封但暂不去封国,留在自己身边学习处理军国政务待成年之后方至封国。

吕后在宫中获知此事,心中更是憎恨总让自己心神不宁的戚夫人。

刘如意和刘恒都因年幼还暂不能去封国,可是这两地却不能没有主持日常政务的管理者。这赵、代两个封国需要两个国相,想来想去自己连一个国相都难以定夺。反正赵、代二地唇齿相依,就派一个国相署理两地吧。刘邦心道。

鉴于赵地曾经国相贯高的行为,这一回刘邦告诫自己一定得派自己人去担任国相,他在宫中反复斟酌着究竟派谁去担任国相最为合适。

这时戚夫人推荐了一个人选,刘邦的老乡陈豨,沛县中阳里人。

戚夫人与刘邦好好温存了一番之后,与刘邦道:既然如意年幼,无法立即去封国,国相人选该由与陛下自沛县起事之时便跟随左右的人来担任方能今后真正辅佐如意确保赵地安定。陈豨便是其中一位。然后说了一箩筐陈豨的好话。

对于陈豨,刘邦还算是熟悉。因为他不光是自己的老乡,还曾是自己荥阳战役中的中军护军参议,但若不是戚夫人提起,他还真没考虑过陈豨来出任赵国国相。

刘邦本来考虑由樊哙出任赵、代两地国相。因为他有着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特别是代地铁马金戈刚刚散去,太需要一员大将威慑镇守边境。可是,戚夫人内心却是一百个不同意。刘邦心中也暗自忧虑,樊哙对戚夫人从来就没尊重过,却还要让他来为自己的儿子镇守封国,恐怕很难尽心尽力。

刘邦自定陶得到戚夫人之后,吕后留守都城,戚夫人一直便跟随与刘邦行军打仗。虽然不懂军事谋略,可是对于提调兵马的军事制度已是相当熟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