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9章清君侧?(2 / 2)

加入书签

若是在与朱由检密会之前,李鸿飞倒还真会对这个提议心动,不过现在似乎没有这个必要了.........

想到这里,李鸿飞深吸一口气,这才说道:“能不使用武力,还是尽量别使用,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而且加入国防部,只是名义上交出了军权,并没有多少损失,比如说我,你觉得我现如今,就无法调动第一集团军了吗?”

武力夺取胜率确实很大,但李鸿飞不想走那最后一步,因为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他要与这些“军阀”妥协,而且一旦这个先例一开,其他将领未必不会效仿,搞到最后,皇权与文臣是被压制住了,但武将惹起祸来,那才是难以预测的。

另外一个时空的华夏军阀割据,那可是让华夏遭受了巨大损失的。

现在的李鸿飞,甚至开始走朱由检那条道路了,此番前往福建,非但没有与郑成功表明“联合”之意,反而极力劝解对方,交出兵权,加入国防部。

“这.........容我考虑考虑。”

郑成功不愿当场作答,李鸿飞的态度转变,他也有所察觉,只是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看来这事儿必须尽快告知父亲才行。”郑成功想到了郑芝龙。

“对了,此番前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与你说。台湾之战已经结束三个月之久,想必福建水师已经休整完毕,而如今北伐陷入胶着的主要原因,是多尔衮想撤回关外。所以目前唯一能快打破僵局的,就只有国姓爷的第三集团军了。”

知道郑成功短时间内不会给自己答复,李鸿飞索性换了个话题。

明军与清军如今陷入僵持阶段,而多尔衮又将全部兵力派到了河北一线,此时正是内部兵力空虚之际。

既然清军可以用骑兵袭扰明军后方补给线,那明军为何不能直接绕道天津或者山海关,截断对方后路呢?

沧州后方便是天津,而天津之后就是北京,只要明军能在天津登6,整个北京都将恐慌起来。

甚至连沧州的吴三桂等人,也会担心后路被截断,从而自乱阵脚,届时所谓的铜墙铁壁,将不攻自破。

“李大人的意思是让我参加北伐!”郑成功眼前一亮。

他心里清楚,北伐之战,或许是大明与满清的最后一场大仗了,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就没那么多仗打了。

作为军人,一旦没了仗打,没了累积军功的渠道,升迁都会很费力,而且没有了战争威胁,军人的作用就小了很多,如果不能利用这最后一仗,累积足够的军功,今后整改军队,他郑成功将会很被动。

虽然手上已经有了收复台湾的功劳,但如今的台湾,在当权者的眼中,不过是海外的一座小岛而已,远比不上收复中原带来的荣誉。

郑成功得知自己将有可能参加北伐,这会儿恨不得立刻整兵北上。

“让你参与北伐,不是我的建议,而是李定国的提议,相信要不了多久,朝廷就会下令,我只是提前通知你,让你这边提前做好准备,至于究竟是登6天津,还是登6山海关,就得看李定国的意思了。”李鸿飞解释道。

想出这个计策的,自然是李鸿飞,不过他并不是北伐的总指挥,这样干预前线决策,传出去难免落人口实,所以这种事坚决不能承认。

本来李鸿飞是想将这个任务,交由阎应元来完成,可自从后勤补给基地被袭击后,长江水师的运输任务越繁重,根本抽不出舰队北上。

而且郑成功的军队刚刚经历了台湾之战,在登6战方面,福建水师已经有十分成熟的经验,交由他们来施行,要比长江水师容易得多...........

河北东光县,明军前线指挥部。

因为戚红英被撤职,军中士气并不高,尤其是装备最好的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都有些小情绪,毕竟前线的士兵都清楚其中缘由,朝廷忽然这样来一下,短时间内谁也接受不了。

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李定国只能下令暂缓进攻,并派出大量探子,准备彻底打探清楚敌军的动向。

吃过一次亏的明军,绝对不愿意再吃亏了。

“将军,情况探查清楚了,沧州境内,大约有十万清军,由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三人统帅,算是兵力最多的一处要地。而大同、保定两地清军,都只有大约五万人左右。另外唯一无法确定地的,就是阿济格,多铎等人率领的十五万骑兵,他们行踪飘忽不定,基本每处落脚地,停留都不会过三天,实在难以确定具体位置。”参谋人员将情报汇总。

“沧州只有十万清军?确定情报没错?他娘的当初操纵火炮的人员都不下三万人,你现在告诉我只有十万清军在这个地区?”李定国大骂道。

当初的炮战,整整打了三天三夜,从观测气球上得到的情报,清军投入了将近三千门火炮,而在6地上使用红夷大炮,一门就需要差不多十人,才能操作得过来。

也就是说,光是清军炮兵,就有三万多人了。

“启禀大人,沧州确实只有十万人,而且他们的炮兵,也并非专业炮兵,而是征召当地民夫拼凑起来的,每门火炮安排一位有经验的炮兵就算完事。”参谋人员解释道。

“鞑子还真是财大气粗,让一群门外汉操纵火炮!”李定国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气愤。

庆幸的是,对方的炮手大多都是门外汉,要不然当初第二集团军,损失将更加惨重。

气愤的是,堂堂大明精锐,居然被一群门外汉给唬住了二十多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