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51.第449章 往事(2 / 2)

加入书签

老郭突然插嘴道:“唐师傅,你知不知道这‘佛跳墙’的来历?”

唐晨一愕,想了想才说道:“我听说是古代有个知名的和尚,在往闽省少林寺途中,传经路过闽都,夜宿旅店,正好隔墙贵官家宴奉宾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顿弃佛门多年修行,跳墙而入,就为了尝尝这道菜,‘佛跳墙’因此而得名。”

老郭笑道:“这是其中一个传闻罢了,其实‘佛跳墙’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有历史根据的是清末的传说。‘佛跳墙’最初应该叫‘福寿全’。

相传清代同治末年,闽省布政司周莲一次到福(fu)州杨桥巷的官钱庄一位官员家里赴宴,主人的夫人是绍兴人,特意为这次家宴准备了一道拿手菜--‘福寿全’。做法是将鸡、鸭、猪肉和几种梅花一起放入曾经盛绍酒的坛子里,煨制两个时辰以上。当这道菜上桌时香溢满室,周莲吃后暗暗称奇,回府后即让家厨郑春发如法炮制。但做了多次均不如在官钱庄时吃的味道。无奈,郑春发只好到官钱庄登门就教,求得真谛。回来后又在用料上反复尝试改进,多用海鲜,少用肉类,增加了鲍鱼、蹄筋、海参、鱼翅等十八种主料和十六种辅料。经过这一改进,味道越发可口。

后来,郑春发创办‘聚春园’菜馆,便以此菜为特色菜。刚开业,当地的几位秀才就相约到他的菜馆里聚会,吃了几个菜都觉不新鲜,要求来个花样的,郑春发便端出了‘福寿全’给大家品尝。谁知坛盖一开,奇香四溢,令几位秀才连声叫绝,既开眼界,又饱口福,恰在此时,又进来了几位和尚,凑上桌同秀才们一起吃起来。原来这几位和尚是从邻院寺庙里偷偷跳墙而来的,奇香竟然使得他们扔下经卷,忘了寺规。秀才们见状性起,纷纷吟诗称颂此情此景,其中有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而且在福(fu)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雷同,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就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曾老白了他一眼:“我怎么听到的是另一个版本?”

“是嫁女那个版本吧?”老郭笑道,“这个确实有点根据。其实这也是我们闽省的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为什么说有根据呢?首先绍酒大多指的是女儿红,又叫花雕。绍(shao)兴人家里生了女儿,等到孩子满月时,就会选酒数坛,泥封坛口,埋于地下或藏于地窖内,待到女儿出嫁时取出招待亲朋客人,由此得名‘女儿红’。要是女儿不幸夭折了,这酒就不能叫‘女儿红’了,要叫花雕。

‘佛跳墙’为什么要用绍酒的坛子煨?我觉得就是从这个典故里面出来的,因为嫁女嘛,所以才要用到‘女儿红’。”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