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8 朝堂内外(1 / 2)

加入书签

“叶大人,有话你直说罢!太子殿下跟大臣不亲近,那是殿下自己的考量,又并非什么过犯,如果只是为此奏请皇收回监国之权,恕我等万难附议!”有人性急,直接说出了众人的心声。126shu

“当然不是!”叶翥斩钉截铁地予以否认,肃容看向众人,压低声音道:“我昨天得知了一个隐秘消息,现下告诉各位,请再勿外泄:其实荣王近一年来都不在朝,只是最近才刚刚返回!”

“这……”

片刻的沉寂过后,众人又“嗡”的一声议论开来:

“怪不得,我说自舟山一事后,朝政令鲜有太子亲笔在面,都是李璧的首尾,原来如此!”

“哦,在新年贺宴之时,太子行色匆匆,敢情是让他人代行了?这未免太荒唐了吧,消息确实么?”

“既然叶大人都这样说了,那应该不会有假。我们这位监国太子多行荒唐之事,也不是第一回了,听说当年他还在燕王府时,跟着清远公跑去巴北成州折腾,一去是四五年,当时还是韩某人给他践的行!”

“说到成州之事,清远公此前若无太子提携,怕也难以立下如许功业……”

“可是如今巴蜀之地也被这些人搞得乌烟瘴气!”

“……”

“各位!”一人忽然高声叫了起来,压住其他人的议论声:

“列位大人听我一言:持公而论,荣王行止虽然多有乖悖之处,但无论从‘定巴蜀’、‘保襄阳’,还是‘兴财计’、‘育民智’等几点来看,倒似是有一点兴之主的气象,不知各位怎么看?”

最后这句评价可是有些出,众人听后均是一愣,随即兴趣大增,“轰”的一声围绕着监国赵洵是否具备兴之主的素质条件,展开了刚才热烈得多的讨论来,只是这种讨论明显是娱乐成分居多,严重缺乏严肃的学术氛围。

有的说成州之乱时小燕王赵与愿才是个八九岁的小不点儿,平乱跟他有什么相干?我家外孙十岁时还在跟奶娘要奶吃哩!也有的说襄阳战役,赵方居功至伟,而荣王一年多不在朝,怕是等他游山玩水回来后才知道与金人在襄阳打过一仗。当然同样有人不客气地驳斥了其的一些荒谬说法,毕竟南宋开放海禁以及兴办报纸等,都的确是在荣王的亲自过问下才得以顺利展开,这一事实是抹煞不了的,但紧跟着有更多的人反对,鼓励那些市井商贩前往海外与蛮夷们贩贸争利,又岂是泱泱大国气度!至于兴办报纸,马让众人联想到了两年前的易储之争,那可是心一个永远的痛啊,由报纸带来的一些社会改良风潮都不必讲了,先让大家同哭三声再说!

只有在说到舟山军港以及大宋远征舰队一事,堂众人才开始分化为旗帜鲜明的两个阵营,一派坚决支持,一派坚决反对,而支持的人又以下级青年官员居多,毕竟在这些年轻人身,虽然有朋党们根深蒂固的影响,但热血还未完全冷却。

叶翥在一旁听得哭笑不得,不知自己这些同僚们是不是脑子抽抽了,都什么时候了还去讨论这种绝对会自乱阵脚的话题。

“静一静,各位大人不要再虚耗口舌之功了,接着商讨大事要紧……”叶翥叫了几声,止住了众人无边无际的思维发散:

“各位,我再提一事:据闻近日皇对荣王殿下严词申斥,对他多次出游一事颇有不满,这可算作吾等的一个契机,更何况大宋自开国之始,便定下‘士大夫共治’之策,而监国荣王对待朝政如此做派,又置太祖之言于何地?荣王年岁尚幼,未能体会太祖一片苦心,行事难免任性了些,吾等之责,正是警醒荣王莫要一错再错,治国仍当以我等士大夫为重!可恨李璧竖子恬颜无耻,为了巴结天家全然抛弃了士子气节,对监国之柄丝毫不加节制,这才助长了荣王的骄纵之气!这次联名奏,必然是以攻倒李璧为要旨,但同样要让荣王看到我等之力,天日之心,故此才有收回监国之议!诸公,来日大宋之兴盛,还是要着落在我等头,其勉之!”

叶翥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演说,目光炯炯有神地在每个人面扫过,以加强言辞的感染力。

还别说,在他的鼓动下,所有人都把心思从无谓的争论转移出来,一下子提起了精气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