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无为而治(1 / 2)
三大仙王宣布开始,首先由正方发表论文,论证无为不治的好处。
明道子想发表一篇长论文,怕一不小心晋级了,只好一切从简。
论题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论文如下:
在宇宙观上,老子反对对物性的干涉,提倡顺应万物自性的发展;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老子不赞成当权者恣意妄为,主张清静无为,以“自然”为用,行“无为”之政,使百姓其乐融融地安居乐业,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是针对当时“有为而治”的政治境况而言的。春秋时期,欲求“有为”的统治者经常强迫百姓,肆意伸展自己的意欲。除了上面这些外在的干涉和妄为外,还有内在的因素。
老子在第七十五章先是指出了“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即百姓赋税过重是国家难以治理的重要原因,接着又指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前句所说的是外在的干涉、妄为,后句就是指内在的干涉。
老子对此还作出了具体的解释:“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处的“有为”是指“以智治国”。而其智”并不是指智力和知识,而是世俗的“智”,比如盛行数千年的“瞒和骗”,若听任这样的“智肆虐,“以智治国”就意味着一场上行下效的奸诈、狡猾和欺骗的智力竞赛,所有的人都将蔑视法律和道德,以个人利益作为判断善恶、对错的标准,使天下之意归于一,一归于己,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会是一场灾难。
与“道法自然”相联系,“无为而治”还强调人们要遵照客观规律办事。
以“道”的视角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人应该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状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天下的事物极必反,过度强调主动去争,往往争得头破血流却没有达到目的;反观成大事的人,常以柔弱自处,大智若愚,因势利导而实现理想。司马迁很欣赏这种思想,并称之为“清静自正,无为自化”。
需要注意的是,“无为”绝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想、不做,结果什么事都会自然而然地办好。唐代李世民选择“清静无为”的思想治理国家,坚持“以静养民”的原则,不扰民,不加重百姓税负,让百姓休养生息,结果形成了“贞观之治”那样稳定而又繁荣的局面。
自然、无为虽然很好,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够实行。纵观世界各地,无数人机关算尽,反而不得成功;有的人想把国家治理好,采用了种种措施,最后却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有的人不择手段拼命积累财富,却招来牢狱或盗贼等祸害;有的人拼命服食补药,却促成了夭亡短寿。究其原因,不外私心欲念太重,刻意强求自己的目的。要想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首先就要有一个自然的好心态。
虽然是一篇短论文,但也不愧为一篇好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有力,水平不错。三大仙王很满意,分别打出了三个九分,共计二十七分。
总分三十分,三大仙王每人十分。二十七分已是超高分,离満分仅差三分。羽瑶要超过他相当困难,几乎不可能!
关键时刻还是宇玄给力,接过羽瑶的任务,发表了一篇论文。
论题是《无为与有为》。
论文如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