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四章 知无不言(1 / 2)

加入书签

如果想客观地评价,夏侯胜“心平气和”地说出来就可以了嘛,干什么说的那么难听?说孝武皇帝内政搞得“一塌糊涂“,说大臣们只顾着“阿谀奉承“,没有尽到做臣子的节操”,这话说得太过分了。

第三种说法虽然思路很怪异,但却最讲得通——那就是说夏侯胜猜出了霍光与刘病已的本意,是想借孝武皇帝刘彻的名声发动战争宣传,汉朝和匈奴两大强国之间,好不容易和平了几年,一旦再次打起国家层面的战争来,必定让“生灵涂炭”。

夏侯胜是个“悲天悯人”的智者,他不可能看着老百姓即将再次陷入战争泥潭而不出来阻止,于是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名声甚至性命,也要唤醒民众反对战争。

这是最“合情合理”的推测。因为说到看出霍光的真实用意,夏侯胜绝对能办到,他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呵,在之前连霍光想废刘贺都看出来了,这次自然也就不会例外;要说唤醒民众反对战争,他在同韦贤的辩论和之后奏折中反复提到了“孝武皇帝连年战争,挥霍无度,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那么动机如何就绝对讲得通;此外,还有一条最关键的证据——

多年以后,夏侯胜的儿子在整理夫亲家书时,曾经发现了丙吉的一封信,信上说丙吉过了这么多年也不明白,当初夏侯先生为什么甘愿犯众怒也要阻止给孝武皇帝送庙号?夏侯胜没有多说,只是引用了《左传宣公十二年》的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止戈为武”。这就已经等于承认了当初那么做,是想提醒满朝文武和老百姓战争的可怕,想要为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了,夏侯胜凭一己之力换取和平,这不太可能。汉朝和匈奴的仇恨与对立已经将近百年,不是夏侯胜一个读书人能扭转的,但他毕竟努力尝试了。

绝大多数时候,过程比结果重要,因为世上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太多了。程序不正义,结果就不可能正义,读了一辈子书的天下第一聪明人夏侯胜也许正是悟到了这一点……

不管原因是什么吧,反正夏侯胜是这么做了,无论当时还是后世的人都想不通。不过无所谓,老爷子本来就是个怪牌,不是“凡夫俗子“能猜透的。但经过了这件事情,他也给皇帝刘病已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朝廷每有大事,皇帝必招他直言,并对夏侯胜说:“尔通正言,无讳前事,乃天赐卿于朕。今后尔言者无罪,‘知无不言’。”

皇帝这话等于给了他充分的言论自由,有刘病已这样的名君,夏侯胜的美德才能得到弘扬。

当然,这是后话。至于他的笨学生黄霸,果然在临死前想明白了老师当年的用意,跟他的继任者说,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发动战争,都是“劳民伤财”的,战争是头可怕的魔鬼,所以要慎重再慎重。这也是后话。

不得不佩服老夏侯这神叨叨的怪牌啊!他用自己近乎自杀和自毁的愚蠢行动,告诉汉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朝和后代子孙们,仁者止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