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一章 皇帝议杨彦(2 / 2)

加入书签

但纵是如此,字里行间也隐隐透出过程之凶险,只要稍有行差踏错,便是全军尽墨的结果。

再往后看,是裴妃之事,虽然荀灌所述与虞仡口说内容差不多,却是南辕北辙,杨彦指斥尚书台下的是乱命,不无维护他名声之意,而从虞仡嘴里说出,就是直接落他的脸了。

在荀灌与虞仡之间,司马睿倾向于荀灌,毕竟荀崧的操守值得肯定,有父如此,其女当不会差,而士人是个什么玩意儿,司马睿自然是清楚的。

最后一段是杨彦对东海王越的评价,这倒是让司马睿颇为动容,又暗暗冷笑。

在杨彦的评价中,东海王越失国的罪魁祸首是山简、苟晞和王衍,尤其王衍,是琅琊王氏的前族长!

‘虽有强辞夺理之嫌,却也贴合实际,倒是个趣儿,竟敢字字劝朕莫忘了根本,不知茂弘(王导表字)阅之当作何感想?’

司马睿看毕,意味深长的瞥了眼虞仡,便着宦人奉给司马绍看。

虞仡立时低下了头,不敢多说,毕竟司马睿再不堪,也是皇帝,一举一动自具天子气象,不过他偷偷看向荀崧的目光中,现出了一丝阴冷。

司马绍没有老父那么深的城府,看着看着,就拍案问道:“既有如此人物,台省为何不征?莫非尚书令仍执着于门户之见?”

这话就有些责怪的意思了,实际上,无论哪朝哪代的皇帝都倾向于任用寒门,与士人相比,寒门跟脚浅,只能依靠皇权,易于驾驭,要说天下间谁最没有门户之见,显然是皇帝啊。

只是寒门粗鄙,非是治国良才,因此自汉末门阀势大以来,皇帝不得不托政于门阀,可这并非皇帝心中所愿,如今见到杨彦这样的文武全才,当真是见猎心喜。

刁协又怒又冤,一张老脸难看之极,拱手道:“回陛下,太子殿下,臣曾征召杨彦之为记室掾,此人不从,后臣不顾颜脸,当面征召,亦被拒绝。

故臣以为,杨彦之虽是有才,却桀骜难驯,今又藐视台省,应押解回京论罪!“

荀崧是清楚情况的,连忙道:”杨彦之志不在案椟,故不受元亮之征,非是桀骜难驯,至于裴妃之事,臣以为,东海国乃惠帝实封,不征询裴妃意冒然侨置,实是不妥,杨彦之只是代裴妃发声,纵然言语有过,却不应以言入罪。

相反,小女今趟能奉裴妃顺利回归,全赖杨彦之出谋出力,斩获敌首近九百,朝庭应给予封赏才是正理!“

封国实封与食邑封国是不一样的,食邑封国仅有收税权,没有军政权,属官由少府派驻,而实封封国就如西汉时的王国,由国君独掌,可自置牙署群僚,在东海王已陨,且无后的情况下,明媒正娶的东海王妃在理论上具有对王国的一切权力,除非皇帝下诏罢黜,可是罢黜裴妃哪有那么容易?

这也是杨彦把心思用到裴妃身上的关键原因,如果是食邑王国,那他再巴结裴妃都没用,裴妃相对于他,便是吕不韦的奇货。

”哼!“

虞仡冷哼一声:”往郯城接回王妃,虽淮北不大安宁,却哪来敌袭,仡料那淮北流民帅绝无胆敢于袭击王妃!“

司马睿父子俱是现出了古怪之色。

司马绍向左右道:“把荀氏女郎书信示以诸公!”

“诺!”

宦人施礼,小心翼翼的取了书信,首先呈放于刁协案前,刁协看的面色阴晴不定,然后传给卞壶,卞壶是有名的忠臣,本身没什么门户之见,不时点点头,之后,又是傅纯和虞仡。

对荀灌的书信,基本上没人持异议,因为书信是荀崧拿出的,质疑荀灌的书信,就是质疑荀崧,连皇帝都不会这么做。

不过虞仡又哼一声:“若说被淮北流民帅袭击,尚有一两分可信,但石虎怎么敢遣人轻入郯城附近?况且石虎又怎知荀家女郎往郯城迎回裴妃?该不是杀良冒功罢?”

</b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