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山海经想法系列之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1 / 2)

加入书签

终于有时间,可以梳理一下山海经。<

/><

/>千头万绪,还是先介绍五帝。<

/><

/>一般所认为的五帝之一,是没有大禹的。<

/><

/>禹的尊号为‘大’,意为伟大。<

/><

/>最官方的五帝,自然是司马迁排得,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

/>但这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应该是秦朝时吕氏春秋排得: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

/>其中秦朝排得这个,是最正统的五方上帝,太昊为青帝,少昊为白帝,颛顼为黑帝,再加炎帝和黄帝,分别象金木水思想之一,已经烙印到了骨子里。<

/><

/>我过得好,真是老天开眼。我过得不好,是老天无眼。<

/><

/>埃及有历史记载就有无数次祭祀把法老废掉,印·度更不用说,宗教人士才是最上等人。最高的是哈里发,宗教领袖,统管世俗一切。<

/><

/>但在华夏,帝王可以兼任宗教领袖,但是宗教领袖绝不可能凌驾帝王。<

/><

/>谁成为帝,最符合氏族们的利益,谁就有了人心。<

/><

/>禅让不至于,大抵是世袭、指定、投票三项合一。<

/><

/>最早提出禅让的,大约是孔子。<

/><

/>孔子夸了一辈子尧舜禹,说他们仁德,奉礼,善于用人,节俭克己,总之说了一堆美德。<

/><

/>然而孔子并没有写下禅让的事……<

/><

/>这就很奇怪了,孔子赞美了一辈子的尧舜禹,禅让天下于人这个最大的美德,为何不付诸于竹简上?<

/><

/>当然,后人都说孔子经常讲述尧舜禅让的事,所以他大概是真的说过吧。<

/><

/>但孔子没有把尧舜礼让天下,写在《春秋》、《周易》之中,可能是……不敢?<

/><

/>光恢复周礼,都没人理他的政治主张,以至于颠沛流离半生了,更何况还提出禅让?<

/><

/>恐怕更加不得重用了!<

/><

/>为了能受到君主重用,推行儒家思想,重整礼乐,孔子除了对身边弟子说尧舜禅让以外,在竹简上,只是赞美尧舜,却从未细说尧舜的具体功绩。<

/><

/>要我说,其实写了也没事,诸侯不会在意的,还能翻天不成?孔子太谨慎了。<

/><

/>那么,第一个丝毫不在意诸侯看法,将尧舜禅让的事,写在著作中的是谁呢?<

/><

/>墨子。<

/><

/>在孔子之后,墨子的弟子,将墨子的言行,写入《墨子》著作中。<

/><

/>其中《尚贤》这一篇提到:“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

/>看标题就知道,尚贤,这是借帝尧的事迹,表达墨子对于君主应该爱护贤才,求贤若渴的主张。<

/><

/>墨子尚贤的主张,在当时是极度叛逆的,他认为不仅仅是三公这类的大官要选贤能担任,就连天子,也应该选出最贤者。<

/><

/>牛逼,若不是他会守城,善于制造军事器械,这个人一生会被打压地无比凄惨。<

/><

/>事必不可能无中生有,孔子挂在嘴边上,《墨子》付诸于竹简。<

/><

/>难道尧真的禅让于舜?<

/><

/>这个问题,也有人问过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

/>意思就是,尧把天下让给了舜,有这事吗?<

/><

/>孟子就回答了:“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翻译:住口!苍髯老贼!天子怎么能把天下让给别人!<

/><

/>那人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

/>意思就是:奇了怪了,然而舜就是得了天下啊,他不是帝尧的儿子,谁给他的?<

/><

/>孟子说:“天与之。”<

/><

/>翻译:天命在舜!<

/><

/>这就耍流氓了,对此,孟子有一番解释:“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人,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

/>很长,大概就是说:天子能推荐合适的人,但不能直接把天下让给别人。当年尧推荐了舜,天认可了。又公布给天下万民,民众也认可了。尧死后,舜守了三年丧,避开了尧的儿子丹朱,跑到了南河之南。结果各部落首领,都不朝觐丹朱,而朝觐舜。该依法审判的事,不找丹朱审判,而找舜去评断。人人都不称赞丹朱,而称赞舜。所以说:这就是天意,于是后面舜就入主中央之国,坐上了帝位。<

/><

/>哇塞,王莽原来是效仿舜啊。<

/><

/>其实孟子这里,间接否定了尧禅让于舜,因为尧死后,舜守了三年孝,然后远离了尧的儿子,离开了都城,跑到了南河之南待着,估计是主动外放了自己。<

/><

/>聪明人啊,避其锋芒,积蓄民心,最终登上帝位。<

/><

/>孟子还算委婉,并没有直接反驳禅让说法。<

/><

/>但是到了荀子,他就很刚烈了。<

/><

/>《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

/>意思很明确:你们这些人啊,总想搞个大新闻!非要说尧禅让给了舜,纯粹胡说八道!是一群浅薄之辈瞎传,一群可笑的人乱说的!<

/><

/>荀子还是猛啊,直接驳斥儒家后来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之一,尧禅舜。<

/><

/>这个人还是很客观的,孔子一生都在宣扬三代之治,说上古多好啊,现在大道崩坏了啊。成汤、文王都是天命加身,夏桀、商纣都是不修德行,被天所抛弃啊。<

/><

/>结果荀子就来了一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耿直!<

/><

/>活该322篇《荀子》,被刘歆修成了32篇。<

/><

/>真正开始官方确定尧禅舜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并且细节贼多。汉朝再往后,就更夸张了,尧舜越来越牛,细节也越来越多。<

/><

/>另外历朝历代,也都有文献不同意尧禅舜,说舜其实囚禁了尧什么的。<

/><

/>可以说官方承认,民间却一直在质疑。具体的我都不说了,因为儒家那种以德禅让,真的很不现实。<

/><

/>关于是不是真禅让的问题,没必要再继续论证下去。<

/><

/>但是!<

/><

/>到了这里,就这么否定禅让存在,我又觉得不行。<

/><

/>因为事必出有因!为什么孔子要说尧舜禅让,你说他为了政治目的?<

/><

/>不对,为了政治目的是墨子!所以记下来了。<

/><

/>孔子故意没让人记,说明他很想这么说,但是又不敢,因为当时社会上的学术大家们,心里门清,都知道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

/><

/>他要是记下来了,不用等两百多年后的荀子喷他,当时就有无数人喷他了。<

/><

/>所以他没写,既然不是为了政治目的,他为什么觉得尧舜禅让了呢?<

/><

/>曾几何时,我一度冤枉了孔子,觉得尧舜禅让都是他编的。<

/><

/>直到有一天,我查到了历史上,最早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真的禅让了的君主。<

/><

/>是比王莽时期更早的,战国时期,燕王哙。<

/><

/>什么时候出生的不知道,但这个人是在孔子死后一百六十年左右继位,墨子死后七十年左右继位。<

/><

/>这个人极度的‘好贤’、‘仁爱’。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挥戈田猎,又亲操耒以修畎亩。<

/><

/>说白了,这个人节俭苦修,从不大开宴席,也不早亭台楼阁,更不随便带兵打猎,惊扰民众,丝毫不贪慕享乐,还经常亲自种地!<

/><

/>这样的人,本应该是一代明君,举朝上下都对他评价极高,然而他做了一件事,差点把燕国整亡了。<

/><

/>燕王哙把国家,禅让给了自己的丞相‘子之’。<

/><

/>继而引发国内大乱,太子直接造反,结果兵败。禅让还得了?齐国直接以此为理由,不久后起兵大破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

/><

/>知道现代人对他的评价吗?说是燕王哙被儒家的人忽悠了,真相信什么尧禅舜。<

/><

/>历来,对这个人的评价,就跟嘲笑宋襄公一样,嘲笑他脑子有坑。<

/><

/>我原本也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我仔细查史料,突然灵光一闪。<

/><

/>又萌生了一个主流基本没人意识到的一种可能性。<

/><

/>首先,燕王哙其实本没有禅让的意图,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拥有极高的道德感。<

/><

/>事实上,道德也是一种欲·望,他就是那种想要被人认可,被人崇拜,让人对他的崇高德行高山仰止的,那种名誉追求者。<

/><

/>说白了,作秀狂!<

/><

/>燕王亲自去种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啥意思,但不得不说,极有创意,后来历朝历代,很多君王都学他种地……以表明爱明如子,重视农耕。<

/><

/>不过虽然是个作秀狂,但是他不是傻子。禅让?逗呢?<

/><

/>所以他到底为什么禅让了呢?<

/><

/>我查到是因为,当时有个叫鹿毛寿的人,给他出主意:“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

/>意思就是:你把国家让给丞相吧,人人都说帝尧很贤的原因,是帝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要,于是帝尧有了禅让天下的美名,而却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现在燕王您把国家让给丞相,丞相必然不敢接受!这样一来,燕王您不就与帝尧一样,都是德行至高之辈了吗?<

/><

/>天秀!<

/><

/>说白了,嘴上说禅让,其实就是等别人拒绝,刷声望。<

/><

/>燕王哙觉得值得一做,当然,他也不是傻子,光别人一句话就禅让,肯定不行。万一人家接受了呢?<

/><

/>于是又有一个人跟他说:“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

/>这段比较复杂,其实意思很简单:大禹推荐伯益继位,却都任命自己儿子夏启的人为官吏。到了快死时,禹说夏启不足以担当天下,于是传位给了伯益。结果满朝文武都是夏启的人,夏启直接带着党羽攻杀伯益,夺取了天下。于是天下都流传大禹的大德行,说他传位给伯益。之所以最后夏启继位,是因为夏启自己去夺来的天下,违背了禹的意思,不是大禹的过错。<

/><

/>现在燕王您把国家禅让给丞相,但满朝文武都是太子的人,就是表面传位给丞相,实际上还是太子的。<

/><

/>燕王哙一听,完美!<

/><

/>于是照做了,到了老的时候,以年迈让位给了丞相,然后结果我也说了。<

/><

/>丞相子之,坦然受之!继承大统!<

/><

/>燕王哙人傻了……<

/><

/>不过没关系!还有双保险!太子上!<

/><

/>太子造反,兵败……<

/><

/>燕王哙彻底懵了。<

/><

/>至此玩脱了,最后是齐国趁势而入,几乎灭了燕国,虽然扶植了燕王哙的小儿子继位,但燕国之后根本在齐国面前抬不起头来,沦为附庸,毫无自主权,名存实亡,直到苏秦……扯远了。<

/><

/>总之燕王哙之所以会失败,其实是丞相子之的算计。<

/><

/>丞相非常了解燕王哙,投其所好,本就已经权倾朝野。他能坐上丞相之位,就是燕王哙觉得他也是有大德行的人物,丞相这个人也很会作秀。<

/><

/>燕国很多看似是太子的人,其实暗中都是丞相的人。<

/><

/>那两个出主意的,也都是丞相的人,结果显而易见,燕王是被玩死了。<

/><

/>丞相什么都拥有了,其实只差一个名分,可惜,在那个时代,这个名分就是鸿沟般的差距!<

/><

/>他终究不是王族!<

/><

/>子之这个人,虽然成功了,却架不住国外势力的干涉,齐国举兵讨伐,维护公族正统秩序,维护阶级利益,让他所有的算计,都是个笑话。<

/><

/>回归尧舜,燕王哙被坑,关键在于有先例,帝尧让过天下,禹也让过天下。<

/><

/>也就是说,真有这么回事,不只是儒家这么说。<

/><

/>帝尧让天下,对方没接受,但是帝尧的美德传开了。<

/><

/>帝禹让天下,真让了!但是帝禹何等人物?我给你天下,你也坐不住!<

/><

/>综上,哪怕到了战国燕王哙的时期,世人也没认为,尧舜是后来儒家说的那种禅让。<

/><

/>儒家说的礼让天下,是当时非常小众的认知。<

/><

/>如此一来,回过头再看《墨子》,发现它其实也没有明确说禅让了。<

/><

/>《墨子·尚贤》:“古者舜耕于厉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

/>说的是帝尧举荐帝舜为天子,想要把天下的政务交给他,让他治理天下万民。<

/><

/>用的是‘举以为天子’,‘举’!也就是推荐。<

/><

/>只是帝尧想把天下给舜。想这么做而已。<

/><

/>然后,到此为止了,后面呢?到底给没给?墨子没说了。<

/><

/>根据尚贤这片文章的用意来看,如果尧真的禅让了,那就应该后面提一下‘舜得天下,万民咸服’之类的,然后吹嘘一下,舜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怎么好,以此反衬帝尧‘尚贤’是对的。<

/><

/>继而反证墨子提倡的尚贤。<

/><

/>是吧,大家应该听得懂这个逻辑吧?<

/><

/>毕竟《尚贤》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宣扬这个。所以帝尧让天下这个举动之后,墨子应该写点这个举动所带来的好处。<

/><

/>否则怎么说服战国时期的君主们尚贤啊?<

/><

/>然而没有,墨子完全没写。<

/><

/>由此可知,前面写的这些并不是编的,因为要编,就编全套啊,把后面的好处也编了啊!<

/><

/>结合燕王哙那件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尧舜的事,普遍有一种认知,那就是尧并没有真的禅让天下给舜,而是作秀。<

/><

/>当然,表面不能说作秀,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心里有数,嘴上还是得说尧多伟大啊。<

/><

/>毕竟鬼知道尧是不是真想禅让?几千年前的人了,墨子、孟子都没有读心术,万一帝尧真想禅让呢?<

/><

/>只是对方拒绝了啊!你不能就说他不想让,他怎么想,我们哪知道?你要诽谤上古圣君?<

/><

/>所以当时,对于帝尧的举动,肯定分为了两派认知。<

/><

/>一派是孔子为代表的‘真让’派。<

/><

/>他认为帝尧是真让了,只是‘许由’、舜都没接受,无奈传位丹朱,之后果然丹朱这个人不行,万民跑到南河之南,请舜回来接管天下。<

/><

/>大禹也是这样,都让位给伯益了,全怪儿子夏启野心勃兵把伯益干掉了,这才家天下!全怪夏启啊!<

/><

/>以上,这是孔子派的看法。<

/><

/>为什么孔子不写呢?因为小众,当时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

/>另一派,则为‘假让’派,都认为帝尧作秀!故意说让天下,实际上他知道,对方不敢接受。<

/><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许由’吗?<

/><

/>这是个帝尧时期的贤人,大概是最早的隐士。他很有才能,重义轻利,但是不愿意入帝尧的领导班子。<

/><

/>许由这个人的典故,有一个成语叫‘洗耳颍水’。<

/><

/>意思是说:帝尧老了的时候,派人去请许由,说要让天下给他,许由断然拒绝,并且感觉受到了侮辱,然后用颍河之水洗耳朵。<

/><

/>表达了许由淡泊名利,而帝尧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

/>嗯嗯嗯,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假让’派,就认为帝尧是个到处张扬自己美德的人。<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