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零二章外儒内法(二)(2 / 2)

加入书签

但李道一却和这位山海王世子关系不错,毕竟山海王的名头还在,威慑力还有,徐长安名下也有产业,况且徐长安此人拿钱不当钱用,这对于贪婪的京兆尹李道一李大人来说,当然是最大的优点。而徐长安,则是成为了一位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而李道一,则是喜欢和拥有这样优点的人在一块儿玩!

故此,他和这位山海王世子徐长安成为了好朋友。

李道一叹了一口气,轻声呢喃道:“这徐长安,虽然大方,但比起我的好兄弟徐长安差远了!”

“大人,你说什么?”幕僚似乎听到了李道一的喃喃自语,但没有听清。

“没什么,行了,你下去吧!告诉晋王,这个案子我自然会去审理。不过,得在一个时辰之后。”李道一淡淡的说道,虽然他的记忆告诉他徐长安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他还是有些不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徐长安,他需要一些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路,还需要一些时间来看看这案子的案宗。

“可晋王爷催得急,您也知道,他一直不喜欢山海王世子,反而欣赏这位为了自己哥哥和父亲报仇的女侠。晋王的意思,是尽量宣扬她的孝义,至于律法上的解释,他会去想办法。”

“而且,大人。若是这件事儿处理好了,咱们可以搭上晋王爷这条线”幕僚在李道一的耳旁轻声说道。

李道一听的这话,皱起了眉头。

在这个考核里,晋王居然都成为了徐长安的敌人。

“行了,告诉晋王,给我一个时辰的时间。若是他等不及了,大可以来自己审理此案!”李道一声音颇冷,直接将头上方才掉下来的乌纱帽放在桌子上,还把他的官印也一同拿了出来。

“他要是不满意,自己来处理!若是要本官来处理此案,必须给我一个时辰的时间。”李道一说罢,便根据他突然多出来的记忆朝着内堂走去。

幕僚看着如此决然的李大人,也只能看了看他的背影,随后看向了桌子上放着的乌纱帽和官印,皱起了眉头。

“李大人,不是最喜欢的就是官印和财富吗?”

这位幕僚摩挲着自己的下巴琢磨了一下,但还是不清楚为什么自家大人会有如此变化,最终只能带着疑惑,急忙跑去找晋王为李道一争取一个时辰的时间了。

桌子上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卷宗,此时李道一正埋头在这些卷宗之中。他回到内堂之后,便第一时间派人找来了所有关于这位山海王世子徐长安的所有卷宗,他要好好的研究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案子。

终于,他看到了关于此案的记载。

可当他看到卷宗的第一句话,顿时如遭雷击。

“民女梅若兰为报父仇,当街锤杀山海王世子徐长安,致山海王世子徐长安死!”

“徐长安死了?”李道一张开了嘴,半天合不上来,即便知道这是假的,他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但他急忙丢下了案宗,跑到了门外,找了一盆冷水将自己泼了一个透心凉,让自己清醒一些,告诉自己这只是一场考核,这才回到了房间里,继续看起了案宗。

案件并不复杂,就是徐长安身为纨绔子弟去往了安海城,结果遇上了梅安泰。两人相互看不顺眼,甚至因为一个青楼女子发生了矛盾,于是徐长安便雇了杀手杀了梅安泰还有其父。

徐长安以为此事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被查了出来。

徐长安迅速被刑部给抓了,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居然毫发无损的从刑部走了出来,甚至还得到了一定的奖赏。

因为,有证据显示,梅安泰父子有勾结妖族的嫌疑。

按照如今圣朝的律法,疑罪从有,故此徐长安反而成为了“英雄”。

当然,还有一种传言说的是徐长安在被关在牢狱之中的时候得到了一位高人的指点,这才通过把脏水泼在了梅安泰父子的身上。

梅安泰虽然是个纨绔子弟,梅安泰也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儿,也足以判处死罪,但这罪徐长安没资格判,他更没有资格杀人!

不过,徐长安还是找到了圣朝律法的空隙,安然无恙。

但就因为此事,才会让梅若兰心怀恨意,她一路上以卖唱为生,随后拜了一位师傅,学得了一身的武艺,甚至还有了一点修为,便来到了长安。

她先通过不错的弹唱技术进入了徐长安的青楼,随着她名气越来越大,也偶尔有机会陪一陪徐长安。随后她掌握了徐长安的踪迹,便找了一个夜晚,当街锤杀徐长安!

甚至,她还提前印好了许多传单,上面写满了徐长安的罪责,甚至还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她杀了徐长安之后,便引起了巡视长安的官兵们的注意,甚至引起了不良人们的注意,她便直接被抓了。

而现在李道一要判的案子,便是此案。

按照圣朝的律法,当街杀人,必当杀之!但圣朝还有一条律法,那便是自首者可以从轻处罚。

但问题在于,按照圣朝的道德观念,梅若兰的行为出自于孝道,甚至算得上是一位女侠,顿时引起了整个圣朝的重视。甚至,不少百姓还纷纷联名上书,要求放了梅若兰。

一面是律法,一面是道德和民意,若是处理不好,甚至会引起百姓不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动荡;而且,还极有可能直接让圣朝的律法没有了威严!

至于为什么这个案子会让身为京兆尹的李道一来处理,恐怕也是刑部觉得棘手,有人想借刀杀人,这才让他来判徐长安的案子!

李道一叹了一口气,这个案子,有点棘手啊!

不过,这才有趣,这考的是治国之策!考的是道德和律法的平衡,也就是关于儒家的道德和法家律法的取舍问题!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