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百七十五章 一念之差(1 / 2)

加入书签

这一夜,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夜。

就在吴争莫名其妙,遭遇禁军追杀之时,江北宝应城也在同时,遭受了清军大规模的夜袭。

不对,正确地讲,清军原本该是进驻。

因为吴争在离开泰州时,下的命令“池二憨部收复兴化、蒋全义部收复槐楼镇、鲁之域部收复江都”。

用意还是想将宝应这座县城,做为与北面清军的缓冲之地。

但吴争没有预料到多尔衮已经亲临淮安府,更不知道,多尔衮已经调徐州驻军南下。

所以,清军的侦察,是宝应没有明军,那就是进驻了。

蒋全义,这人的性子,向来过于疯狂,有着战功不占,让他心痒痒。

在收复槐楼镇之后,他就擅自留下了几百人驻守,自己带了二千人北上。

此时的宝应城,早已没有清军驻守,蒋全义兵不血刃,几乎是传檄而定,轻易收复了宝应城。

双方只是一天短短的时间差,所以,清军也不知道宝应已经失守,而蒋全义也不知道,会有敌人大军攻城。

黑夜之中,一场恶战暴发。

开始时,以蒋全义的心性,自然是打算坚守的,可打了半个时辰,他渐渐地回过味来,这来犯之敌,人数不对啊。

北城力抗上千敌人攻城,可东、西两城的守军来报,也遭受攻击,显然这伙敌人来得古怪。

经过象蒋全义这样上千里逃命的人,几乎都会有种危险到来的敏锐感。

也这个时候,蒋全义果断地下达了撤退令,在击退了一次清军攻城后,蒋全义率部撤退。

所谓船小好调头,蒋全义部人数不多,一声令下就出了南门,向槐楼镇撤退。

好在清军到的只是三千前锋,真要人数上万,恐怕蒋全义想撤都不可能。

但就算蒋全义反应快,也折损了二、三百人,因为需要留下兵力断后。

在撤退途中,蒋全义做了一件正确的事,那就是派人急递消息给兴化的池二憨、江都的鲁之域,请二人派兵增援泰州。

他的这一举动,为数日后的泰州会战,打下了基础。

亥时初。

春和宫。

朱慈烺终于等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消息。

这消息让他喜忧参半,不,准确地说,是忧远大于喜。

喜的是,吴争确实身处危境,虽说还没有确认被害,但他身边仅两个护卫,面对数百禁军的追杀,恐怕凶多吉少。

时间已经过去近两个时辰,就算派去了援兵,怕是已经赶不及救援了。

也就是说,吴争怕是死定了。

吴争一死,他的军事、正治遗产,只能落入自己手中,江南二十几府之地,还没有第二个人能与自己的声望和所附的大义相提并论。

这确实该是喜事。

可忧得是,图谋谋杀吴争竟会是禁军?

这着实令朱慈烺惊愕,为何是禁军?不是说是乱民要害吴争吗?

朱慈烺感觉到有一个阴谋,在罩向自己。

这绝对不是好事!

禁军的指挥权是皇帝的,就算如今长公主监国,那也只有暂领调度,也就是说,监国可以调动禁军,但禁军的忠诚对象还是皇帝。

没有皇帝的旨意,怎么可能去杀害当朝郡王、大将军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