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八课(2 / 2)

加入书签

但,问题是,晋不是也很快就没了么?

换上来的还都是上次听到的那些厉鬼皇帝,那还不如让

做了点好事整治国家的苻坚来统一呢。他连丞相都肯给汉人做了,又普及汉文化,那对汉人应该也不会太苛刻吧?所以说苻坚你怎么不争气呢,听听你家丞相的话,慢慢来啊!他们这边还没感慨完,李晓诗又把下一个更“汉化”的皇帝个端了上来。

“前秦覆灭之后,就到了北魏。当时鲜卑不止一支,在阴山地区游牧的拓跋鲜卑很快崛起,建立了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一统北方。

李晓诗道:“在那个时候,南方基本都是汉人,但北方却是各个族群混合的,几个内迁的胡人种族长期杂居在一起,大家在生产生活以及习俗上都有着共通之处了,但拓拔族不一样,拓拔族内迁的比较晚,所以他们基本还都是保持着原本的习惯,这想要治理好北方是要面临很大的困难的。

一些观众们都回想着当初提到五胡内迁时候的情形,还有的干脆把小天幕关了,去找出那节课的录屏回放投稿,边看大天幕边在小天幕上找。

——有了!

当时仙童的确说过,羌氐羯匈奴都离晋的都城比较近,但鲜卑可是远远的在北边。

果然是下来的晚!

天幕上,李晓诗的声音在继续:“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决心要用文治来改变拓拔族的习惯和风俗,更大限度地去接受汉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等。当时他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要迁都,他要把都城迁到一个十分具有汉文化底蕴的城市——洛阳去。”

“北魏的贵族和上层统治阶级里大多都是鲜卑人,他们习惯了一直以来的习惯,也习惯了留在北方,都不太愿意挪窝。

李晓诗不太懂这种情怀,古人却一个比一个懂。

还是那句话,叶落归根,谁愿意离开一直以来生活的土地?

“但孝文帝用了个小心机,他当时欺骗自己的部族,说要去打晋朝。但当时朝堂上的人不愿意啊,晋朝不是一时半会能打下来的,可孝文帝一口咬定就是要打,而且不仅自己要去,还要带着许多大臣和贵族以及他们的家眷一起去——大臣们以及人民和军队等约莫百万人,跟随他一路南行,队伍中老弱妇孺很多,根本难以再继续进行长途跋涉,又加上碰到大雨,许多人就去劝,说不能再走了,这样下去是打不了晋朝的。

/ap;gt;“孝文帝一看,就说哎呀,确实打不了了。于是鲜卑的贵族们就劝,说咱们打道回府吧?孝文帝拒绝,说就地建城吧!贵族们不乐意,那孝文帝就又说,反正现在给你们两个选择,一,跟着我去打晋,二,就地定都。无奈之下,众人只好在洛阳定了都。

李晓诗对这个皇帝好感还是蛮重的,也不单单是因为课本记载了他的好事,可能与他的“亲汉”

还有着一定的关系:“孝文帝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汉文化,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就是要推行汉语,他要求年纪不到三十的所有臣子在朝中都一定要使用汉语,不许说鲜卑话,三十以上的学语言太慢就不做限制;而且还要求把服饰也进行大改革,抛弃原本游牧民族的短打,换上宽衣博带的汉服,代替鲜卑服饰;又把鲜卑人的姓氏都改成汉姓——”

她把课本往后翻了一页,展示姓氏对照表给大家看。

“首先是他自己,拓跋改为元,所以拓跋宏又称元宏,其余的像是什么,独孤改成刘、步六孤改成陆、拔拔改成长孙、丘穆陵改为穆啊等等。

“除此之外,他又大力推行与汉人联姻。他自己就娶了清河崔氏啊这些的女儿,还给臣子们每人都安排了汉人媳妇,这样的话不仅在朝堂上需要说汉话,回到家因为家里的家眷是汉人,还得继续说汉话——北魏孝文帝时期,汉族和各族的关系得到了大的缓和和交融。

主父偃听得心里直啧啧。

好有觉悟的皇帝。

这种“汉化”行为和他们构想的也差不多了,但不一样的是,拓跋宏是主动推行的,汉人在他们那里占据一个被动地位;而他们大汉现在在想的,是主动去进行这种融合,让胡人来被动“汉化”。

李晓诗不是说了么,民族交融,矛盾缓解。

那他们现在就做,提前化解这种“矛盾”,化被动为主动,在五胡十六国的“南下内迁”出现之前,从根源上杜绝其出现的可能,不也是好事一件么?

什么缺德,那就是陛下在带有色眼镜看他——嗯?什么是眼镜?那得问李晓诗了。

那不,他们陛下手里拿的那个盒子不就是么,陛下两天前收到的。

还是在丝绸之路时,她提起收到了未央宫却没给回礼的事,又加上正在雪山上,白茫茫一片刺得眼睛疼,她就约

定回去之后给他们陛下弄一个“眼镜”来。

……嗯,也确实送了,搞得陛下自从拿到后,有事没事就爱带着那个黑乎乎的圆圆眼镜到处跑。两天时间已经出宫跑了两趟了,吓到不少人。

“虽然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还是在趋于消解的一个状态中,民族关系也逐渐变得和缓。

“在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初步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状态。这也为之后的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奠定了基础。”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矛盾和激化,几乎亡国灭种的人祸和战乱,在后世的角度看,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整体上是消解隔阂”的过程罢了。

那些隐藏在文字下血淋淋的无数性命,那些饥者人相食、路上横飞祸、千里无人烟的惨剧,只是史书上一笔淡得不能再淡的痕迹。

甚至从大层面上,这个时期还微妙地是有些“功大于过”的意义在的,因为它促进了各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这是来自后世“史观”的高高在上,也是旁观者的宏观博览。

不能说错,但理智之中、未免薄凉。

只有生活在当时的百姓、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百姓,才能深刻体会到这种轻描淡写之中的悲痛与惨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姓们齐齐沉默了。

他们不想去认同这个结论,却也不可避免地从这段日子李晓诗的“讲授”中认识到了一些东西,或许她说的是对的——对于她生活的那个时代而言,对于一种……嗯、大的角度而言。

但他们不接受。

五胡带给汉人的是血、是泪、是苦难。

他们可以被迫接受这种胡人南下和汉人“交融”的“和谐”结果,却无论如何不能在发生这种事情后、还能从心底里认同“这场交融是和谐的”的结论。

或许后世史书会认为他们的一时苦难换来的是千百年的大和谐,但,既然生活在当下、身为当事人,他们就有权利拒绝接受。

即便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但他们可以不接受。

胡人带来的、他们会永远铭记,会一直一直将这份苦难记在心中。

李晓诗接着做大总结,道:“这种北方地区民族的

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让华夏大地上各民族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也为之后的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心血澎湃,忍不住喜形于色:隋唐啊,隋唐!等了这么久,可终于要到了!

听这么久的天幕了,第一次从“课本”上听到唐的字眼。这怎么让人不激动?

李晓诗捏了捏课本剩余的薄薄几页,向镜头那边诸多位面中的观众们甜甜微笑:“这节课已经结束了,另外,七年级上册就要讲完了——我们最近都已经要期末考试了。下周就考,所以差不多的,这本课本的直播也要结束了。”

“不知道之后还能不能继续直播了,如果不能的话,这恐怕就是最后一次啦。”

她笑出两个小梨涡,合上了课本:“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南朝的一些离谱皇帝,北朝的还没怎么说呢,接下来就当做课外小知识,咱们聊一点北朝皇帝们的事情吧!

“——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厘不清南北朝,那现在咱们就先来捋一捋这个吧!”

“首先西晋建立、然后分成了北方的十六国和南方的东晋、十六国后期又是前秦,这是相对应的;东晋再往后,是宋齐梁陈,统称南朝;前秦往后是北魏,北魏分裂后化成了东魏西魏、然后东魏成了北齐,西魏成了北周,这是北朝。大家弄清楚了吗?

“隋的建立者是北周的人——”

李世民:..不是,等等。

最后一次直播是什么意思?他这么大一个大唐呢?

不讲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