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二十四章 系统兼容性问题(2 / 2)

加入书签

只见原本已经完美贴合的“光之盾”外壳,竟开始出现了一丝细微的形变!

“难道是装甲材料出现异常?”

陈铭衡喃喃自语道。

张恒凝视着“大允铭”的车体,眉头紧锁。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恐怕是两套系统在结构应力上出现不匹配所致。

“光之盾”复杂的内部结构,必然会对“大允铭”原有的车体框架产生附加应力。

而如何在不影响防护效能的前提下,实现这种应力的优化匹配,无疑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看来我们在机械结合上还有不小的优化空间。”

“彻底解决系统兼容性问题的道路,恐怕还很漫长,但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定能让‘大允铭’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一鸣惊人!”

整装待发的“大允铭”,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昂然屹立在科研团队面前。

面对“光之盾”装甲出现的细微形变,张恒意识到必须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始着手对“大允铭”的机械结构进行全面优化。

“我们要重新审视‘光之盾’的内部结构布局。”

徐占龙建议道:“只有找出各个模块对车体框架的应力分布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优化工作。”

张恒点点头,随即吩咐道:“老陈,麻烦你针对‘光之盾’的各个组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看看应力集中的高危区域都分布在哪里。”

“没问题,我这就去做。”

陈铭衡应声而去。

几个小时后,一份详尽的应力云图被呈现在众人面前。

图中,车体结构的几个关键节点都被渲染成了醒目的红色,表明这些部位正承受着超出设计阈值的应力。

“从分析结果来看,应力集中最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激光器发射舱和雷达罩的连接处。”

陈铭衡指着图中的几个红色区域说:“看来是‘光之盾’的重心分布与‘大允铭’原有的车体布局不够协调,导致这些薄弱部位承受了过大的载荷。”

“我们需要重新优化车体的受力结构。”

林森若有所思地说:“在这些高应力区域增加额外的加强筋和支撑框架,应该能有效缓解局部应力集中的问题。”

于是,技术人员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设计优化工作。

他们反复调整着“光之盾”各个模块的布局方案,并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各种极限工况下车体结构的应力分布状态。

渐渐地,一个全新的结构优化方案开始在三维模型上成型。

“按照这个方案,我们在激光发射舱两侧增加了四根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加强筋,并在雷达罩底部布置了一个类似鸟笼的环形支架。”

徐占龙面带笑容地解释道:“有了这些结构性的调整,‘大允铭’的车体刚度将提高近30%,几个薄弱节点的应力水平也能控制在安全阈值以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