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真正的动态解耦(1 / 2)
张恒满意地点点头,随即部署道:“就按照这个方案去实施,同时,我们还要着手优化‘光之盾’的内部布线方式,尽可能减少电缆和冷却管路对车体的附加应力。”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内机械加工的声音此起彼伏。
技术人员们正在夜以继日地进行新方案的制造装配工作。
当最后一根加强筋焊接到位时,一个全新的“大允铭”终于呈现在众人眼前。
它的车身线条比之前更加刚毅挺拔,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
为了检验优化成果,张恒决定再次启动“光之盾”系统,对其进行实战模拟测试。
当他满怀信心地钻进驾驶舱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却再次暴露出来——“光之盾”的防护罩在高速运转时,竟然出现了明显的共振抖动!
“这是怎么回事?”
林森困惑地皱起眉头:“按理说,我们已经完成了结构优化,车体的整体刚度也达到了设计要求,难道‘光之盾’还存在其他的隐患?”
张恒紧盯着监控画面,眉头紧锁。
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道:“看来光是在结构强度上做文章还远远不够,‘光之盾’作为一个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其内部模块间错综复杂的耦合关系,恐怕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您的意思是,各个模块在工作时会相互影响,从而引起共振?”
徐占龙恍然大悟。
“不错。”
张恒点点头:“我们之前只考虑了静态受力的优化配置,却忽略了系统在动态工况下的耦合特性。
比如,激光器的高速旋转会对整车产生惯性影响,而雷达罩的电磁振荡又会与车体的固有频率产生互干扰,种种复杂的动力学耦合,最终导致了整个系统的失稳。”
“看来要彻底解决兼容性问题,光靠局部的结构优化是远远不够的。”
陈铭衡喃喃自语道:“我们需要从动力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光之盾’与‘大允铭’的耦合机理,并进行系统级的优化设计。”
“不错,唯有解决了系统的固有共振问题,‘大允铭’才能真正成为一台万无一失的尖端利器!”
夕阳西下,斜照在实验室的玻璃幕墙上。
张恒的一番话,为攻克难题指明了新的方向。
要彻底解决“光之盾”与“大允铭”的兼容性问题,单纯的结构优化已然不足,从动力学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全面审视和重构。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光之盾’各个模块在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徐占龙提议道:“只有掌握了系统内部的能量传递规律,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没错。”
张恒赞许地点点头:“我们要从‘光之盾’的整体构型入手,研究各个子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耦合机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