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真正的动态解耦(2 / 2)
重点要搞清楚激光器旋转、雷达振荡等运动形式与车体固有频率的相互影响。”
于是,一场基于动力学理论的系统优化就此展开。
技术人员们开始着手建立“光之盾”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先进的仿真软件对系统的振动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仿真结果来看,‘光之盾’的共振频率主要集中在60—100Hz的范围内。”
陈铭衡指着屏幕上的频谱图说道:“而这恰恰与‘大允铭’车体的固有频率重合,难怪会出现共振失稳的问题。”
“看来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分布。”
林森若有所思地说:“是不是可以在关键部位增加一些阻尼装置,把振动能量耗散掉?”
徐占龙摇摇头:“单纯地加装阻尼器恐怕还不够,我们需要从源头上优化‘光之盾’的振动特性,尽可能避免与‘大允铭’产生频率耦合。”
张恒凝视着三维模型,灵光一现:“不如我们从‘光之盾’的支撑结构入手,引入一种新型的隔振机构,利用主动控制技术实现实时的振动抑制,这样不仅能降低共振风险,还能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
众人闻言,都露出了赞许的眼神。
大家开始围绕这一设想,展开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关。
他们重新设计了“光之盾”的支撑框架,在关键连接部位引入了一种柔性隔振结构。
通过特殊材料和几何造型的巧妙设计,这些看似柔软的隔振装置却能在高频振动来袭时自动“变硬”,将多余的能量迅速耗散。
“有了这种‘智能’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将不再受制于结构参数。”
徐占龙信心满满地说:“这下‘光之盾’和‘大允铭’就能实现真正的动态解耦了。”
接下来,技术人员们还开发了一套精密的振动监测系统,利用压电传感器实时采集“光之盾”各个关键部位的振动信号。
并通过自适应控制算法,动态调节隔振装置的刚度参数,实现振动的主动抑制。
“这套控制系统就像是‘光之盾’的‘中枢神经’。”
陈铭衡兴奋地解释道:“它能够实时感知系统的‘生理状态’,并根据工况的变化做出智能响应,确保整个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在新方案的指引下,“光之盾”的结构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些错综复杂的支撑框架,经过优化重组后变得更加精简高效,而那些分布在关键节点的隔振装置,更像是一个个智能“卫士”,时刻监控着系统的“健康状况”。
当改造后的“光之盾”再次与“大允铭”实现集成时,一个全新的武器平台呼之欲出。
在实战模拟测试中,即便是在超高速机动的极限工况下,这套系统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平稳性。
激光炮的指向精度始终保持在秒级,雷达罩的电磁场也不再受到车体振动的干扰。
就在大家即将为成功喝彩时,一个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光之盾”的供电系统在持续高功率输出时,竟出现了明显的过热现象!
“这是怎么回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