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6章 那你来!(2 / 2)

加入书签

新出的玩意,不是轻易能够复原的。

有位小男孩帕特里克·波塞特写书教人还原魔方,《你也能够复原魔方》。

居然很畅销,一年卖150万本。

一晃眼几天过去。

8月5日。

周六上午,大雨。

火腿肠加工厂海淀厂区一期厂房的启用仪式如期举行。

活动会场从户外搬进了车间里,规模缩小了很多。

着重指出、着重强调、着重要求,李主任、何副主任等人在主席台上接连好几通长篇大论。

好不容易把这些人送走了,李铭还没办法缓口气。

作为指导员,他还得巡视加工厂的生产。

五人组的管理委员会,有三名成员负责海淀厂区,陪着他一起巡查。

负责采购销售的艾宗琴兴高采烈的说:“我们的产量能翻两番,产值又上了一个台阶。”

负责福利的萧萍英惋惜道:“可惜大部分都是换购的,实际利润少一大半。”

李铭边走边看,笑了笑,“下个月,有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帮忙协调的10万斤猪肉指标,就怕你们到时忙不过来。”

负责生产的刘红秀保证道:“只有我们等机器,不会出现让机器等我们的情况。”

“您看,稍微培训几天,今天她们一上手就很熟练了。”

李铭表扬道:“都是用心做事的人。”

“半自动化的效率还是有点低,人也辛苦,争取后面上自动化的设备。”

港城的火腿肠厂有真空定量充填机、自动充填结扎机等等自动化的设备,人手更少,产能却更高几倍。

艾宗琴询问道:“李副组长,我听说正在研制的,自动化生产猪饲料的机器有眉目了?”

不是机密,李铭随口说道:“还早着,只是挤压饲料颗粒的模块做出来了,动力传动装置还没解决。”

刘红秀追问道:“能不能让厂里研制一些自动装填的机器?这样的话生产效率能有很大的提升。”

“等后面产能提不动了再说吧,现在优先解决家属没工作的问题。”

李铭曾经提出过要研发自动化的生产线,被厂愅委会的人一致否掉了。

现在的工作重点不是提高生产效率。

重点是尽量增加就业岗位。

不说从农村招人,城市里1950年出生的1850万人今年17周岁了,50年的城镇化率10%,也就是要新增185万个工作岗位给他们就业。

太难了!

1963年为了解决100万人口的就业,‘大管家’都愁得要死。

不允许无业游民的存在,那就效益好的企业多招点人吧!

一年还好说,每年都要新增这么多就业岗位,再好的企业也装不下这么多人。

实在塞不下人了,那就去乡下搞农业生产!正好可以把粮食紧张的问题一并解决。

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

城西。

创新技术研究所。

周晓白看书看累了,打算换换脑子,画手表的表盘,李铭出了创意,她来实现。

罗芸适时问道:“晓白,你都不担心海淀加工厂的试生产呀?”

周晓白笑道:“小铭已经安排好了,没什么好担心的呀!”

罗芸是闲不住的人,“可惜今天下这么大的雨,要是天晴我们也去看热闹。”

“站在那里晒太阳呀?开会老无聊的了。”

“我们可以站在阴凉的地方看热闹嘛。”

周晓白不以为然道:“过两天有安排参观的行程,我们直接去看就好了呀。”

吱呀一声。

张海洋冒雨到研究所,推开食品研究室的房门,看到房里只有周晓白和罗芸。

“今天大家都没来?”

“下这么大的雨,不方便过来。”周晓白接着问道:“你过来是有什么事么?”

张海洋没进屋,收起雨伞,先用手帕抹了把脸,就在门口抖落掉雨衣上的水渍。

“我带来了个好消息!李铭不是说需要隔热材料嘛?我打听到了,鲁省单县的东风石棉厂有货。”

周晓白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外地的啊。”

被嫌弃,张海洋不满的说道:“京城的货都被人家分配好了,全都是有固定去处的。”

“外地这些新建的厂子,产量还没有进计划指标里,才能有货可以让人采购。”

罗芸走南闯北还做过小买卖有戒心,“不会是骗子吧?”

张海洋鄙夷道:“京城石化总厂的关系,这怎么会是骗子?”

周晓白跟李铭学的,询问道:“那能不能先欠账或者分期付款的呢?又或者用火腿肠抵账?”

张海洋稍微一愣,“这个我就没仔细问了。”

“欠钱肯定是不行的,这都是紧俏物资,人家不愁卖。”

“分期付款估计也有点难,火腿肠抵账倒是可能可以商量。”

周晓白又问道:“要不要额外再加价?”

张海洋把雨衣挂墙壁钩上,“不用,人家就按一吨3000元的价格卖。他们不负责运费,要我们自己出钱。”

周晓白琢磨道:“这样倒是可以来两吨,加上运费也就是6000来块钱。”

罗芸对周晓白说道:“把这个消息告诉李铭,让他去处理呗。”

周晓白也是这样打算的,“嗯。”“张海洋,你中午吃完饭能早点来么?”

张海洋拒绝道:“没空呢!今天有人请我上新侨吃午饭。”

“我赶过来跟你们说一声的。你们待会告诉李铭,叫他赶紧下手,晚了可能没货了。”

罗芸意外道:“小日子过得不错啊,还有人请客。”

张海洋得意道:“我实话告诉你,请客的人是你哥。”

罗芸奇怪道:“我哥请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