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四十七章 让齐泰当战长(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你们既然有了计划,大可去做。”李善长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严肃:“不过,此事必须小心行事。欧阳伦此人极为精明,若是被他察觉到我们的动作,恐怕会引来更大的麻烦。所以,我们必须暗中行事,绝不能让他抓到把柄。”

“明白!”众人齐声应道,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李善长缓缓站起身,目光中闪过一丝深邃:“诸位,此次危机虽然严峻,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淮西党在朝中经营多年,岂能轻易被欧阳伦扳倒?”

“国公大人英明!”众人齐声应道,脸上写满了决心。

随着淮西党官员们的密谋,朝堂之上的暗流愈发汹涌。欧阳伦的整编计划虽然得到了陛下的御批,但实施起来却并非一帆风顺。淮西党在军中的旧部,开始在暗中制造阻力,试图让整编计划无法顺利推进。

然而,欧阳伦并非等闲之辈。他早已料到淮西党会有所动作,因此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他派出了自己的心腹,暗中监视淮西党的一举一动,确保整编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洪武二十五年冬。

腊月的金陵城,银雪覆瓦,朱檐挂冰,却掩不住满城的繁华与生气。

清晨的秦淮河畔,早市的炊烟袅袅升起,馄饨摊的老板掀开蒸笼,白雾裹挟着肉香弥漫开来,引得赶早的脚夫、货郎纷纷驻足。

河面上,满载鲜鱼的乌篷船缓缓靠岸,鱼贩们高声吆喝:“刚出水的鲥鱼,三文钱一斤咯!”几个挎着菜篮的妇人围上去讨价还价,笑声混着晨钟,在薄雾中荡开。

城东的织造坊外,机杼声昼夜不息。

自朝廷推行“匠户优免”新政后,织工们干劲十足,新式的提花机日夜运转,一匹匹云锦、杭缎如流水般送入皇商货栈。坊主老赵揣着帐本,笑眯眯地对伙计道:“今年上缴的税银比去年多了三成,东家说了,年底每人多分二两红钱!”

西市大街上,绸缎庄、茶肆、酒楼鳞次栉比。

西域胡商牵着骆驼,驮着香料、琉璃在街边叫卖;几个孩童举着糖葫芦追逐嬉闹,

险些撞上一位身着儒衫的秀才。那秀才也不恼,扶正孩子的棉帽,又从袖中摸出几枚铜钱:“去买热包子吃,仔细别摔着。”

自朝廷广设学社,连寻常巷陌的百姓也能识得几个字了。

午时的鼓楼前,官府贴出了今年的粮价告示:“粳米每石银大明币六钱,麦五钱。”围观的老农搓着皲裂的手,咧嘴笑道:“洪武初年一石米要一两二钱哩!如今赋税轻了,粮仓却堆得冒尖,真真是太平年月!”旁边卖炭的老汉点头附和:“可不是?俺家小子在军械局当学徒,月钱够买半头猪,婆娘前日还扯了块新布做袄子……”

城北的官道上,一队驿马疾驰而过,马蹄溅起碎雪。路旁的茶棚里,商贾们捧着热茶议论纷纷:“听说了吗?京平铁路快修成了!日后从金陵到北平,坐火车只要两日!”“乖乖,那岂不是比八百里加急还快?往后贩货到北边,再不必怕土匪劫道了!”众人啧啧称奇,更有精明的商人已开始盘算沿线的货栈买卖。

傍晚时分,皇城外的灯市渐次亮起。彩绢扎的蟠桃灯、走马灯高悬坊门,小贩们兜售着年画、剪纸和爆竹。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婴孩挑选门神,妻子指着秦叔宝的画像娇嗔:“要这张!欧阳驸马爷在军中讲武时说过,秦琼忠义无双,贴在门上准保平安!”丈夫哈哈一笑,爽快地数出铜钱。

紫禁城内,朱元璋站在角楼上远眺万家灯火。秦淮河两岸灯火如昼,

笙歌隐隐飘入宫墙。

太上皇朱元璋捋须微笑,对随侍的朱标道:“十年前这时候,街上可没这么热闹。百姓锅里有了油水,心里才踏实。”

朱标躬身应道:“父皇圣明。如今仓廪实而知礼节,儿臣昨日见刑部奏报,今年天下命案竟比去年少了三成。”

“好!好啊!”朱元璋大笑起来。

寒风掠过金瓦,却吹不灭这座帝都的蓬勃生机。

雪幕之下,金陵城正踩着坚实的脚步,迈向洪武盛世的又一个新年。

随着军事内阁对大明军队的全面整编与考核顺利完成,整个帝国的军政体系焕然一新,其成效之显著,远超众人预期。

改编后的明军彻底打破了旧卫所制的桎梏。

原属地方豪强的私兵被收归中央统一调配,各级将领需通过军事内阁的严格考核方能任职。

大明军事内阁彻底打破旧制,效仿欧阳伦提出的“新军制”,将传统卫所兵改编为陆军、海军、空军三大体系,以火器为核心,配属新式装备,战力焕然一新。

陆军整编为五大野战集团军,下设机械化步兵师、炮兵旅、装甲骑兵团,并设立独立的神机营,专精燧发枪、野战炮及新式“霹雳火箭”。

北方边境大演武时,陆军以步炮协同战术,一日内连破三座模拟城寨,蒙古诸部观战后,连夜遣使求和。

海军以三大远洋舰队为核心,主力战舰皆包铁甲,配备重型红夷大炮及新式“火龙出水”。

东海舰队在舟山外海演习时,以密集炮火轰沉靶船,震慑倭寇。南洋舰队更远航至吕宋,西洋诸国见巨舰入城,纷纷上表称臣。

至于空军则是一直是机密,除了内部人员从无人知晓。

军事学院的首批学员亦成为军中砥柱。

这些年轻军官不仅精通火器、兵法,更在欧阳伦推行的“忠君报国”思想熏陶下,将“武德”奉为圭臬。昔日淮西旧部盘踞的腐化风气一扫而空,甚至有老将私下感叹:“如今升迁全凭战功与考绩,再无人敢以出身论高低!”

军队的变革如巨石入水,激起层层涟漪。

六部官员在军事内阁“五日一简报,十日一考核”的鞭策下,纷纷效仿其严谨作风。

户部为厘清全国田亩,官吏们挑灯夜战,仅三月便完成洪武初年以来积压的鱼鳞册修订;工部督办水利时,侍郎亲自下到河道督工,原定两年的工程缩短至九个月。连素来慵懒的礼部,也因欧阳伦一句“教化不力则问责主官”,连夜修订了州县学宫考课制度。

朱元璋在奉天殿翻看奏报时,罕见地对朱标笑道:“这帮酸秀才,如今倒有了几分刀笔吏的利索劲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